學好物理十分簡單,只要把握三個要點。 一:上課認真聽課。(這一點不用說了吧) 二:要全面理解,不可以只記公式。 三:積極運用,跨越思維。 只要把公式理解,你自己都會推導公式,還用背?只要理解了,萬變不離其宗,你還有什么不會? 你在生活中遇到的與物理有關的會很多,你要試著去解釋。比如你照鏡子(女生的愛好),你就可以想象一光路圖,光是怎么反射的。你說話,你就可以想你的聲帶是震動發生......會解釋的,你解釋了可以鞏固學的知識,也可以從中獲取快樂。不會解釋的,可以問人,掌握新知識。不光如此,要真正學好物理,就要超越別人,你要自己突破思維。學過液體內部壓強后,你就可以想,只要有一個足夠細的管子,你可以用一杯水產生無限大的壓強,但你又可以推翻它,因為管子比水分子還細的話,水流不進去. 做到這三點,你的物理不會不行。
1、力的定義
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說明:定義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壓等具體動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發生力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質性)
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所以沒有施力物體或沒有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相互性)
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沒有接觸的物體之間也不一定沒有力“接觸與否”不能成為判斷是否發生力的依據。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對力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施力物體、受力物體是相對的,當研究對象改變時,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也就改變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注: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運動快慢改變或運動的方向改變。
(2)可使物體的形狀與大小發生改變。(形變)
4、力的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來表示。
1N大小相當于拿起2個雞蛋的力。
5、力的測量
工具:測力計,實驗室中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彈簧秤的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就越長
6、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觀察彈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針是否指在零刻線上
讀數時,視線、指針和刻度線應在同一水平面
被測力的方向應與彈簧伸長的方向一致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
9、力的圖示的作圖方法
(1)畫出受力物體:一般可以用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圓圈表示。
(2)確定作用點: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上,且畫在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的接觸面的中點,如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不接觸或同一物體上受二個以上的力,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的幾何中心。
(3)確定標度:如用1厘米線段長代表多少牛頓。
(4)畫線段:從力的作用點起,按所定標度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直線,用來表示力的大小
(5)標出力的方向:在線段的末尾畫上箭頭(含在線段內),表示力的方向
(6)將所圖示的力的符號和數值標在箭頭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圖
某些情況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體的受力情況,不需要精確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則可以畫力的示意圖。
11、重力的概念
定義: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號:G)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它的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②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12、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G = mg
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作用點:重力的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上。其中形狀規則,質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13、摩擦的種類
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滾動摩擦力遠小于滑動摩擦力
14、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①與物體間的壓力有關 ②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與物體的運行速度、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15、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①增加物體間的壓力 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有害摩擦:①減小物體間的壓力 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16、合力的概念
合力: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礎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另外一個力,它只不過是替了原來作用的兩個力,不要誤認為物體同時還受到合力的作用。②兩個力合成的條件是這兩個力須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否則求合力無意義。
17、力的合成
已知幾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當兩個力方向相同是時,其合力的大小等于這兩個力之和;方向與兩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述:F合 =F1 + F2
(2)當兩下力方向相反時,其合力的大小等于這兩個力之差,方向為較大力的方向 數學表述:F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九、力與運動
1、平衡力
平衡力: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稱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
平衡力的條件(或特點):同體、等值、反向、共線
其中是否作用于同一物體是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還是一對相互作用力的關鍵
2、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理解:(1)它包含兩層含義①靜止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
②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體不受力,一定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不一定不受力
3、慣性
慣性:物體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理解:①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② 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而與物體是否運動、運動的快慢、是否受外力等都沒有關系
③ 注意:慣性不是“力”,敘述時,不要說成“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或“受到慣性的作用”等說法
【記憶法】
(1)慣性理解的順口溜“物體有慣性,慣性物屬性,大小看質量,不論動與靜”
(2)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理解
不受力
受力分析 合力為0 狀態不變
受力 平衡力
物體 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狀態改變
靜止 不受力
勻速直線運動 狀態不變 平衡力
狀態分析 運動 直線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 狀態改變 非平衡力
十、壓強
1、壓力
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壓力的方向與被壓物體的表面垂直
注:壓力與重力①重力可以產生壓力,但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的②壓力方向總是與被壓物體的表面垂直,而重力的方向始終是豎直向下③壓力的施力物體可以是各種物體,而重力的施力物體肯定是地球
2、壓強
(1)用來描述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3)公式:p=F/S 該式對固體、氣體、液體壓強都適用
理解:①S指的是物體的受力面積,如人走路時,受力面積是一只腳的面積,而站立時是兩只腳的總面積。
②對于放在水平面上的柱形物體,當其不受外力時,可以依據密度和高度來比較不同物體對支持面產生壓強的大小。P=ρgh
(4)單位:帕斯卡(Pa)
(5)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壓強的改變方法原理
利用公式:p=F/S 該式對固體、氣體、液體壓強都適用
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強的方法:
若受力面積S不變,壓力F變大,壓強P也變大.
若壓力F不變,受力面積S變小,壓強P也變大.
增大壓強三例:①速滑運動員的冰鞋裝有冰刀;②投向靶盤的飛鏢;③用力剎車。
減小壓強的方法:
若受力面積S不變,壓力F變小,壓強P也變小.
若壓力F不變,受力面積S變大,壓強P也變小.
減小壓強三例:①載重卡車裝有許多的車輪;②房屋建在較大的地基上;③書包帶做得較寬。
3、液體壓強
(1)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①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②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同一液體的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2)液體壓強的產生原因:液體受到重力
(3)計算公式:p=ρgh
該式只適用與液體內部的壓強計算式中ρ是指液體的密度,h是指研究點到自由液面的豎直高度
(4)測量工具:壓強計
(5)應用:連通器(船閘、牲畜自動喂水器等)
連通器原理:靜止在連通器內的同種液體,各個與大氣直接相接觸的液面總是相平的
4、氣體壓強
(1)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大氣受到重力
(2)驗證大氣壓存在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覆杯實驗、吞蛋實驗等
(3)大氣壓的測定――――托里拆利實驗
1atm=1.013×105Pa=76cmHg=10.34mH2O
理解:①判斷管內是否混有空氣的方法:將玻管傾斜看水銀能否充滿全管
②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與外界的大氣壓強有關,與管的粗細、插入水銀中的深度、是否傾斜都沒有關系
(4)大氣壓的影響因素①與高度有關②與氣候有關
大氣壓的測量工具:氣壓計(水銀氣壓計與無液氣壓計)
(5)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增大
(6)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較大
十一、浮力
1、 浮力產生的原因: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其向上與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
2、 阿基米德原理
① 內容: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要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或氣體的重
② 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
理解:(1)浮力的大小只與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體積及液體的密度有關,而與物體所在的深度無關。(2)如果物體只有一部分浸在液體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量。(3)阿基米德定律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物體在氣體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氣體的重量。
當液體密度不變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浮力越大。
當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不變時,液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當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體積的乘積越大,浮力越大。
反之,就越小.
浮力的大小只與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體積及液體的密度有關,
與物體的密度無關,與物體的體積無關,(物體漂浮時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下.只有浸沒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才等于物體的體積)與物體所在的深度無關。
3、 物體的浮沉條件
上浮:F浮>G 懸浮:F浮=G 下沉:F浮
4、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潛水艇是通過改變自身的重來實現浮沉的;熱氣球是通過改變自身的體積來實現浮沉的;密度計的工作原理是物體的漂浮條件,其刻度特點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用硫酸銅溶液測血液的密度的原理是懸浮條件
5、有關浮力問題的解題思路
浮力問題是力學的重點和難點。解決浮力問題時,要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確定研究對象。一般情況下選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為研究對象。
(2)分析物體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重力G(mg或ρ物gV物)、浮力F浮(ρ液gV排)、拉力、支持力、壓力等。
(3)判定物體的運動狀態。明確物體上浮、下沉、懸浮、漂浮等。
(4)寫出各力的關系方程和由題目給出的輔助方程。如體積間的關系,質量密度之間的關系等。
(5)將上述方程聯立求解。通常情況下,浮力問題用方程組解較為簡便。
(6)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引:用阿基米德定律測密度:
(1)測固體密度:稱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而后把物體完全浸在水中,稱出物體在水中的重量,兩次重量之差便是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根據阿基米德定律便可算出物體的密度。
(2)測液體密度,稱出某一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在水中的重量及被測液體中的重量。根據物體在水中重量與在空氣中重量之差用阿基米德定律可算出物體的體積即排開被測液體的體積,根據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與在被測液體中的重量之差可以知道物體所排開的被測液體的重量,于是便可算出液體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