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科學上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
跟水波一樣,聲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這個波叫聲波。
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氣溫每升高1℃,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聽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耳蝸。
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
耳還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因為內耳中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
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
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物體振動越快,頻率就越大。所以,音調跟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大多數人能夠聽到得聲音頻率范圍大約是20-20000赫。
我們把高于20000赫的聲音叫做超聲,低于20赫的聲音叫做次聲。
響度是人們主觀上感覺到的聲音強弱。
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有關,跟人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
在聲學上,人們通常用分貝作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大小。分貝的符號為dB。
聲音的第三個特征——音色。發聲體的性質、形狀、發聲的方法等都能影響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