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溫同壓,氣體物質的量之比等于體積之比,所以等壓時,通入惰性氣體,體積增大
x(g)+3y(g)==2z(g,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總物質的量比例是4:2,容器體積增大,反應向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氣體物質的量之比等于體積之比,4大,向4那邊移動,就是逆向移動
a(g)+b(g)==2c(g);△H1<0這個反應前后比例相同,1+1=2,改變體積對平衡無影響。也就不會有熱量變化問題
△H2>0,代表正向吸熱逆向放熱,逆向移動是向放熱方向移動,所以放出熱量,體系溫度增高
概述:呈氣態(tài)的水。水汽的密度約相當于同溫、同壓下干空氣的0.622倍,即水汽密度永遠小于干空氣的密度。 水汽的氣體常數(Rw)為461焦耳/千克·開,定容比熱(Cv)等于716焦耳/千克·開。大氣中的水汽來源于下墊面的蒸發(fā)與蒸騰,其含量因時因地而異,按容積計算其變化范圍在0—4%之間,熱帶多雨地區(qū)可達4%,寒冷干燥地區(qū)幾乎近于零。其垂直分布主要集中離地面2—3公里的氣層中,高度愈高,水汽愈少。水汽是大氣中唯一能發(fā)生相變的成分,故在天氣變化中極為重要。水汽能強烈地吸收地面輻射,也能放射長波輻射,在水相變化中不斷放出或吸收熱量,故對地面和空氣的溫度影響很大。
來源:大氣中的水汽來源于下墊面,包括水面、潮濕物體表面、植物葉面的蒸發(fā)。由于大氣溫度遠低于水面的沸點,因而水在大氣中有相變效應。水汽含量在大氣中變化很大,是天氣變化的主要角色,云、霧、雨、雪、霜、露等都是水汽的各種形態(tài)。 水汽能強烈地吸收地表發(fā)出的長波輻射,也能放出長波輻射,水汽的蒸發(fā)和凝結又能吸收和放出潛熱,這都直接影響到地面和空氣的溫度,影響到大氣的運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