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時間進群,發現老師們問了很多問題。 有些問題老師已經解答了,解釋的也很完善。 關于“斜面的本質是杠桿”這個問題,我看了一下,沒有找到統一的認識。 有老師找了一張圖,如圖所示,圖中的推理似乎沒有什么問題。 我想這大概就是沒有老師反駁的原因吧。 有的老師又找到了一張圖,如圖所示,用別人的解題過程來說明問題。
不管怎樣,辯論是一件好事斜面是不是省力杠桿,表明老師在思考。
我突然想起給學生講課時說過的話。 我最近講課很多,在課堂上幾乎總是說這樣的話:如果你遇到問題,不是你不知道這個問題,而是你不理解物理概念或物理概念。問題涉及的物理定律。 。
也許是受到第二張圖里所說的“根據課本知識……”的影響,我突然想起了上面的話。 我們看一下課本上對杠桿的定義,如圖。
顯然斜面是不是省力杠桿,杠桿的顯著特征就是它能夠旋轉,這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復提到FL作用的原因。 還有一點就是老師們常說的“杠桿五要素”——力量、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支點。
比較一下杠桿的特性和要素,我們會發現,傾斜度和杠桿確實沒有任何關系。 如果說有什么關系的話,那就是它們都是簡單的機器。
最本質的問題是,在杠桿問題中,我們研究的對象是杠桿,而在傾斜問題中,我們研究的對象是沿斜坡運動的物體。 不同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分類。
事實上,在第一個圖中,假設推理忽略了摩擦力,完整的力分析如圖所示。
以斜面底部的O點為“支點”:
假設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斜面做勻速運動,將FN=Gcosθ代入上式可得:
F=f+Gsinθ
如果老師們還熟悉高中物理的話,應該對上面的公式很熟悉。
若物體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則上式可改為:
F=Gsinθ+μGcosθ
之所以得出上述結果,不僅僅是為了好玩,也是為了告訴老師,使用斜面并不一定省力。
還有一個關于力臂的表示方法的問題。
我們先回顧一下力臂——力的作用線到支點的垂直距離。
因此,只要學生能表達出這個距離,不管是大括號還是雙箭頭,只要考官能明白是這個距離,就不會扣分——這就是教物理。
跟你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