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這些微觀粒子在粒子間的引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但這些粒子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試圖掙脫引力的束縛。粒子運動就擁有動能,而溫度就是這些粒子動能之和的量度。這些粒子的動能和越大,宏觀上就體現出溫度越高。
當物體受熱升溫時,其本質就是粒子的動能增大了,也就是運動速度加快了。動能增大,粒子就有更多的能量用于脫離引力的束縛(這就好像我們試圖阻止一輛失控的車,車的速度越大,阻止它就越難)。粒子間因為運動而遠離,宏觀上就表現為物體膨脹。當物體遇冷降溫時,上述過程就是相反的。
所以說,物體熱脹冷縮的現象,實質上就是構成物體的粒子在高速運動與低速運動時,物體的宏觀表現。
溫度是微觀粒子運動劇烈程度的量度,溫度越高,粒子運動的平均速率越大。不管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高溫狀態下其微觀粒子都具有很高的動量和能量,人體在接觸到這些物質時,其粒子會與人體的物質發生碰撞并傳遞能量,致使人體微觀粒子運動加劇,超出物質活性范圍,會造成諸如蛋白質失活,DNA斷裂,生物膜破裂等一系列反應,在宏觀上來看就是皮膚變紅,水泡甚至更嚴重的現象。包含的物理學原理一是溫度的本質問題,二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至于動物腐爛,其實是一系列化學問題,如果非要用熱力學解釋,也可以用第二定律,組成動物體的物質是高能狀態,熵較小,腐爛之后釋放出能量,并且無序度增加,熵增大,也就是熵增加原理?;瘜W反應實際是化學鍵斷裂再生的過程,化學鍵的本質是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屬于物理范疇,到底如何解釋還要看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