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么
第一章 機械運動和力
1、機械運動:物體隨時間的變化,是自然界最簡單的運動形式。
2、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如果被研究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該物體就是運動的,反之則是靜止的)
注意: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任何物體都可以被選為參照物。
3、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4、速度計算公式:速度=路程\時間,即v=s\t
5、速度單位:m\s ,km/h,1 m\s=3.6 km/h
6、平均速度:用來描述一個物體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路程上運動快慢程度。可用公式 v=s\t算出平均速度。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7、勻速直線運動:指物體運動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
二.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任何一個力都聯系著兩個物體,一個叫施力物體,一個叫受力物體。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的同時,另一個物體肯定也對它施加力的作用,既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我們把這兩力稱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3、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2)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方向與速度)
4、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為N。
5、測量力大小的工具:測力計,實驗室中最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測力計或稱彈簧秤。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7、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有標度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三、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
(1)使用前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若指針未指在零刻度線上,要先調零。
(2)明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同時應使被測的力沿彈簧測力計軸線方向作用,避免彈簧掛鉤和指針與外殼摩擦,影響測量的準確度。
(3)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板垂直,與指針相平。
1、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既G=mg,
g=9.8N\Kg(表示在地球上,質量為1 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N);
方向:豎直向下(利用這一原理制成重垂線或簡易水平儀);
作用點:重心(重心可能在物體上,也可能不在物體上);
外形規則、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在幾何中心;外形不規則、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可用懸掛法或尋找平衡點的方法確定重心。
2、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面上產生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作用力。
注意: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并非阻礙物體運動。對于運動的物體,摩擦力也可能是動力。如人向前行走時,摩擦力向前。
產生條件:(1)物體間相互接觸,相互擠壓;(2)物體間接觸面粗糙;(3)物體間存在相對運動或運動趨勢;
方向:與運動方向或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分類:靜摩擦(有運動趨勢,沒有相對運動);
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上滑動);
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上滾動);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變滾動為滑動;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觸面上加潤滑油或利用氣墊)、變滑動為滾動;
3、彈力: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作用在使它發生形變的另一物體上的力。
方向:指向使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
1.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它們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包括速度為零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得出的。
2. 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的速度大小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慣性是物體的屬性,不是力。即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3. 二力平衡:
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互相平衡。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則這兩個力就相互平衡。
比較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
一對相互作用力 一對平衡力
相同點 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受力物體 二個 一個
依存關系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有依存關系 沒有依附關系
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互相抵消
4.力與運動狀態的關系
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如果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則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 運動狀態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物體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
5.人和動物的運動狀態的改變
人行走時要改變運動狀態,必須依靠腳與地面之間的靜摩擦力以及彈力獲得向前的動力。
動物的起動方式與它們的生活環境、身體結構、及生活習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