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問題啊!
首先,無論什么波,遇到什么樣的孔、縫、還是障礙物,都會產生衍射!只是當小孔或者障礙物與波長相當或相差不大時,才能明顯觀察到衍射現象!
說通俗一點,只有當障礙物的尺寸越小時,“直線前進的波”的強度占的越少,“走彎曲路徑的波”才顯得越多。這樣才能明顯觀察到波的“繞射”,即衍射。當障礙物的尺寸遠大于波長時(數量級的差別),這時絕大部分的波是直線傳播,只有很少一點的波才走曲線,二者強度之比非常大,你只能觀察到“直線波”,無法觀察到“衍射波”,所以要觀察到明顯的衍射現象,障礙物的尺寸越小越好,至少要在數量級上與波長相當或更小。
障礙物或狹縫的尺寸大小,并不是決定衍射能否發生的條件,僅是衍射現象是否明顯(容易觀察到)的條件,一般情況下,波長較大的波容易產生顯著的衍射現象。比如我們聽的電臺的無線電波,有的波長幾千米。遇到高樓也不會產生電波傳播不到的陰影區。當然這個也不是觀察到的,呵呵!
當狹縫(孔)的尺寸遠小于波長時盡管衍射理論上十分明示,但由于衍射波的能量太小,衍射現象不容易觀察到。比如太陽光波,如果遇到的小孔或者障礙物小于波長很多,恐怕得用相機拍攝出來才能觀察到了。
衍射又稱為繞射,光線照射到物體邊沿后通過散射繼續在空間發射的現象。如果采用單色平行光,則衍射后將產生干涉結果。相干波在空間某處相遇后,因位相不同,相互之間產生干涉作用,引起相互加強或減弱的物理現象。 衍射的條件,一是相干波(點光源發出的波),二是光柵。 衍射的結果是產生明暗相間的衍射花紋,代表著衍射方向(角度)和強度。根據衍射花紋可以反過來推測光源和光珊的情況。 為了使光能產生明顯的偏向,必須使“光柵間隔”具有與光的波長相同的數量級。用于可見光譜的光柵每毫米要刻有約500到500條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