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 初中學的是基礎中的基礎
高中學的和初中的不是一個層次的
我感覺:最好的銜接,就是要把握好高中的學習方法,初中的方法不一定適用(初中的太簡單了)
初中物理的學習和高中物理的學習比起來是有很大不同的.這種不同一是表現在知識深淺的不同,初中知識淺,難度小;高中知識深,難度大.二是表現在知識容量多少的不同,初中容量小高中容量大.三是習題訓練量的多少不同,初中相對少,高中訓練量要大的多.所以好多學生從初中一升入高中便有一種不適應的感覺.要想克服這種不適應的感覺,最關鍵的工作是處理好初中到高一的過渡.和初三物理比起來,高一物理的難度加大了,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出現了明顯的質的變化,高一階段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大都集中在高一上學期,題量也明顯增多.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能及時適應高中物理學習的要求,這一系列問題使學生在開始學習高中物理的過程中產生了心理、知識和方法等方面的障礙,極大地影響了學習效果.
沒什么銜接沖突。只是1 有初中沒接觸到的,就像初中剛學的時候一樣學;
2 初中沒深入學,問題考慮得在深入點,想得細致點就好了。就像小學沒學過負數,但是初中就開始有負數了一樣,正數的知識還是一樣的
董建林 甘肅省兩當縣第一中學
【摘 要】物理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課堂效率,教師從創設問題情景,堅持循序漸進,認真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改善教學行為實現角色轉變,發揮物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仔細研究,堅持物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最終將會實現高效率的物理課堂教學。
【關鍵詞】提高 課堂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01-0149-01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戰場,教學質量如何直接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協調各方力量,提高課堂效率是長期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的課題。高中物理是中學較為難學的一門學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物理教學成績一直不理想。本人經過多年的物理教學探索,通過不斷地反思和總結,認為從以下六方面仔細研究,最終就能達到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 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恰當的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引起學生思考使教學內容具有新奇性,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進一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物理問題情境創設可采用有趣實驗烘托氣氛,如講動量定理時,可讓雞蛋從同一高度分別落在海綿上和桌子上,觀察對比的實驗結果;給金屬鳥籠通上高壓電,籠中的鳥可能遭電擊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實驗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學生身邊的熟知的實例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如講到摩擦力時,教師提出如果沒有摩擦力我們的衣、食、住、行將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引起學生思考;教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驗證學到的知識。
二 堅持循序漸進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急功近利不利于課堂教學;教師要用一顆包容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允許他們犯錯誤,引導其尋找問題原因,克服畏懼心理;要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知識基礎、心理狀況和認知水平分步到位,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注意控制難度,采用小步子、多臺階、緩坡度地讓學生逐步掌握知識和技能;教師要從發展的角度審視每位學生的進步,多鼓勵、多引導,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激發進取心。
三 注重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由于初中和高中學生的心理存在差異,教學內容、思維要求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不同,大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后由于諸多的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學習的自信心屢遭打擊,直接影響教學工作。因此,在高一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好轉化和過渡工作;從直觀向抽象、從單一向復雜、從標量向矢量、從算術運算向矢量運算、從淺顯向嚴謹、從以定性為主向以定量為主轉化,描述方式以文字法為主向文字法、公式法和圖象法等多種方法相互完善、相互補充轉化。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物理建模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從習慣于背誦向推理論證轉化、從習慣于模仿向創新轉化,從習慣于課堂“大合唱”向獨立思考轉化;課堂教學中滲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逐步掌握觀察實驗法、歸納與演繹法、分析與綜合法、理想化方法、類比方法、科學假說法、控制變量法、隔離法和整體法、逆向思維等思想和方法。
四 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實現角色轉變
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物理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教學中倡導探究式,盡量做到各種教學方式有機融合,不用“單一拳”,而用“組合拳”;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的選用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教師要有服務意識,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度,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養成團結協作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領悟和逐步掌握科學方法,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 堅持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把物理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有機聯系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實踐意識;把物理知識與應用技術、人文科學相結合,使學生對現象的理解由常識上升到科學認識,有助于形成科學的價值觀;課堂教學中多列舉學生熟知的事例,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講到摩擦力時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特別是分析自行車前后輪摩擦力作用以及車座位置對兩輪摩擦的影響;講到合力與分力時,列舉提水事例加深對等效替代關系的理解;教師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和資料并應用于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將物理新課程中設置的欄目應用于課堂,“思考與討論”“實驗與演示”是教學的必要環節,越過去教學將難以進行,必須予以重視;“說一說”“做一做”“思考與討論”可以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加強實驗操作;利用課本上的卡通圖片提升課堂趣味性,“科學漫步”、STS不僅是科學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在這些方面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具有開放性,并沒有確定的要求。
六 發揮物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設盡量多的實驗,物理新課程提供了實驗要求并沒有限定方案,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計盡可能多的方案,以便開發學生智力,提升課堂品位;開發低成本實驗,充分利用身邊的物品制作實驗器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復雜的、難做的實驗使用計算機進行數字實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目的、原理、方法、設計方案、得出結論、誤差分析六方面進行思考分析,著力提高操作技能,發展思維。
物理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很多,教師只有勤奮鉆研,仔細探索,才可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