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短視頻,有一個跑步者告訴讀書會創始人、央視主持人范登,如何跑步?
這位跑步者對似乎對跑步不太了解的范登說道:“你跑步時用的是什么力量?
使用的是重力,與身體的力量無關。 最快的速度就是被身體絆倒的時候最快,身體出去! ”
范登似乎有所領悟。
我的天啊!
你能別這么搞笑嗎? 你可以教我如何在不斷被身體絆倒的情況下繼續向前奔跑!
國外的一些跑步方法也一直在宣揚:身體前傾利用重力,通過腳不斷地支撐和轉化,不斷地利用重力,似乎不用發力就能向前跑;
跑步是對抗重力還是利用重力?
這個問題必須解釋清楚。
1.首先了解步行和跑步的區別
步行和跑步都涉及腳的交替運動。 為什么跑步比走路更累?
原因當然很簡單。 行走時,總是有一只腳踩在地上作為支撐。 所支撐的當然是支撐體重。 然而,跑步時,有一段時間雙腳同時在空中。 怎么能到空中呢? 你需要用力推動才能進入空中。 也就是說,你需要足夠的力量讓身體能夠克服重力,飛到空中。
起飛后,著陸時必須緩沖。 緩沖過程還需要肌肉收縮,這也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 這使得跑步比步行更加激烈。 之所以如此激烈,是因為跑步需要你克服重力,將腳抬到空中。 然后你必須緩沖著陸。
因此,說跑步是一項克服重力的運動并沒有什么錯。 跑步之所以累,是因為我們需要不斷克服重力。
2.跑步時可以利用重力嗎?
利用重力跑步怎么樣?
如果你以腳為支點,身體整體向前傾倒,重力確實會加速你的身體向前傾倒。 為了防止“像狗一樣跌倒吃屎”,你會自然地邁出腳來防止摔倒;
如果你的軀干總是向前傾,你就必須不斷地邁出雙腳以防止摔倒,從而導致身體向前移動,從而形成雙腳不斷支撐和切換的跑步動作。
看來這個說法似乎也有道理。
有些人還用球在地面上滾動的方式來直觀地展示球是如何移動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把球體放在平坦的表面上,球體就會穩定,但如果你想讓球移動,你就必須把球放在斜坡上,球就會根據重力的作用向下滾動。
而如果地面平坦,人體只需前傾,重心前移,帶動重心前移,人體就會開始跑步。 如果把人腳的運動想象成球面運動,似乎只要腿一動,人體就會利用重力來奔跑。 不費力氣就站起來,這叫重力跑。
這里犯了一個重要的邏輯推導錯誤
? 人體的運動不是球體的運動。 人體前傾引起的運動與球體在斜面上的運動不同,不能用這種方式直接推導。
比如走路的時候,身體基本是直立的,我們走路的時候不利用重力。 既然跑步可以利用重力,那么跑步應該比不利用重力的步行更容易斜面重力做功怎么算,但是大家都知道,步行總是比跑步容易。
這是一個矛盾。 跑步可以利用重力,但步行不能利用重力。 利用重力跑步只會比不利用重力走路更累,也就是說利用重力并不會讓跑步變得更輕松!
從物理角度來看,行走和跑步并不依靠重力,而是依靠人在推地時對地面施加的向后和向下的力。 地面給予人體一個向前向上的反作用力,推動人體前進。
如果這個力只是垂直向下,那么我們運動的方向就是垂直向上,比如跳躍,如果這個力是向后和向下推,那么自然的反作用力是向前和向上,讓我們能夠向前移動。 還伴隨著重心的起伏。
3. 身體前傾是利用重力還是其他什么?
顯然,跑步時身體前傾并不是利用重力,但跑步時適度前傾還是有必要的。 為什么?
適度前傾的主要目的是:
一、減少風阻;
其次,身體前傾可以獲得生物力學優勢并更有效地離開地面。
身體前傾可以減少迎風面,達到減少風阻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前傾為下肢發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果身體直立,為了讓下肢產生推動人體前進的力量,就必須加強腿部的后踢,否則就會變成垂直向下的力量,從而使人跳躍向上而不是向前跑,身體向前傾斜,用下肢產生向前的動力,但不要過度向后推。
機械分析:
根據力分解與合成的原理,推向地面施力時,地面給予人體一個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這個反作用力可以分解為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
水平分力越大,垂直分力越小,人體向前的沖力越大,重心波動越小。 這個目標可以通過向前傾斜來實現。 這就是前傾的真正含義。 而不是使用萬有引力理論。
4、如果身體前傾利用重力,那么前傾越明顯斜面重力做功怎么算,說明利用重力越大。
如果身體前傾是利用重力自然產生前進的動力,那么從理論上講,身體前傾越明顯,利用重力的效果就越好。 而實際經驗告訴我們,跑步時只要身體稍微前傾就可以;
如果你真的刻意前傾,你必須立即提高跑步速度和步頻,以適應身體明顯的前傾。
眾所周知,短跑現在是從蹲姿開始,而不是站立。 根本目的是從蹲姿開始獲得更大的水平向前地面反作用力;
從站立位置開始獲得的水平反作用力要小得多。 這樣,從蹲姿起步的運動員可以獲得更大的初速度和加速能力。
但在加速過程中,運動員會逐漸抬起身體,即身體前傾角度逐漸變小,直至逐漸直立。 為什么短跑運動員不總是保持較大的前傾角度以繼續獲得重力?
因為身體前傾越大,以腳為支點的重力產生的慣性矩就越大。 為了防止旋轉,人體必須加快步伐來支撐身體,抵抗重力,防止身體墜落。
換句話說,你越向前傾,你就不是在利用重力,而是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對抗重力,防止摔倒。
因此,跑步時身體前傾角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大約10-15度就足夠了。 這樣的前傾角度,既可以減少風阻,方便后蹬,又不會造成身體前傾。 太大了,你必須刻意加快節奏來支撐你的身體并防止摔倒。
事實上,測試還發現,隨著速度的增加,身體的前傾角度并不會變得極大,但隨著速度的增加,腿部的前擺和后踢會增加,因為它們更用力。
6:00 軀干前傾角度
4:00 軀干前傾角度
5、跑步時如何盡量減少重力的影響。 這個技能是可以訓練的。
因為跑步伴隨著蹬地,所以需要比步行更大的力量才能實現。 這也是跑步比走路更累的根本原因;
因此,跑步者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盡量減少重力對跑步的影響。 怎樣才能減少重力的影響呢?
那就是降低飛行高度,也就是減少重心的波動。
相同速度下,步頻越慢,步幅越長;
步幅越大,往往意味著身體重心的波動越大。 跑步是水平運動,垂直方向消耗太多能量來克服重力,大大降低了跑步的經濟性。
如果你增加節奏。 當步頻在每分鐘170-180步左右時,重心的波動會以相同的速度減小。
重心波動越小,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就越少,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力的影響。
在一些跑步可穿戴設備如手表中,有一個指標——垂直振幅,它實際上反映了飛行的高度,即重心的波動。
如果重心波動太大,跑步就會變成上下運動,克服重力做功會增加很多體力消耗,所以我們希望跑步者能夠貼近地面飛翔。 這就是我們的意思。
因此,在跑步姿勢的垂直幅度上,要求越小越好。 如果垂直幅度小于6.1厘米,則說明您屬于跑步者前5%;
如果垂直幅度在6.1-7.4厘米之間,你屬于前30%的跑步者,大多數跑步者在7.5-8.6厘米之間;
如果垂直幅度大于8.7厘米,則說明重心波動過大。 這種跑步姿勢非常不經濟,所以用紅色或橙色表示。
垂直幅度與步幅高度相關。 如果你以較慢的步幅跑步,通常意味著較長的步幅,即大步幅跑步;
大步跑時,身體重心波動較大,用力不經濟。 因此,如果你的垂直幅度參數顯示為紅色或橙色,你需要看看你的步頻的顏色;
如果仍然是紅色或橙色,則需要加快速度。 隨著步伐的加快,身體重心的波動也會改善。
垂直比是垂直幅度除以步幅長度。 如果身體重心波動較小,則步幅較大。 一方面意味著你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意味著你的跑步姿勢更加平穩、輕盈;
也就是說,你用較小的身體重心來實現大步幅。 如果垂直幅度大,步幅小,就是典型的跳躍跑;
而如果垂直幅度較大,步幅也較大,則意味著需要在保持步幅的情況下增加步頻,減少身體重心的波動。
如果這個參數小于6.1%,說明你是跑者中最好的5%;
如果在6.1-7.4%之間,則是較好的30%跑步者;
如果大于 8.7%,則意味著您屬于最差的 30% 跑步者之一。
如果你看看的跑步形態,你就會明白重心小、步幅大、垂直振幅比最佳意味著什么。
6. 身體前傾是自然習得的,但往往不是習得的。
需要學會前傾嗎?
嚴格來說,是需要學習的。 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跑步者了解跑步時身體前傾的目的和動作要領;
同樣重要的是,跑步者要明白,前傾只是一個技術環節,前傾需要與其他動作環節有效配合。
然而,前傾是跑步姿勢的一部分。 也許大多數跑步者在跑步時都會自然地向前傾。
7、一些跑步者為了刻意前傾,錯誤地前傾、弓起胸背。
有些跑者不明白前傾的真正含義,為了前傾而前傾,造成前傾、拱胸等不正確的跑步姿勢,進而導致腰部壓力增大。
事實上,真正的前傾是指整個軀干,而不是上半身前移、拱背、托胸。
這也反映出一些跑步者刻意模仿某種跑步姿勢,造成身體局部緊張。
八、總結
跑步時,身體前傾適度,可以減少風阻,有利于推離地面等機械效應。 然而,身體前傾被認為是利用重力,人們普遍認為跑步是一項利用重力的運動。 你不會前傾并利用重力,所以如果你跑不快,這只是改變概念英語作文,這是無稽之談!
跑步的本質仍然是一項克服重力的運動。 我們要做的就是減輕體重,發展力量,這樣可以提高克服重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為了減少重心的波動。 這可以通過小步快跑來實現。 。
【點擊圖片查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