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單擺的頻率和擺長有關,可以了解A和C具有相同的自振頻率,和容易受A球的影響發生共振。而B的頻率A、C不同,不易發生共振。
1,讓球A在垂直于水平繩的方向擺動,可以看到C球會跟著擺動起來,并且頻率和A相同,擺動幅度較大,發生共振;而B球的擺動幅度就較小,頻率依然和A球一樣,為受迫振動。
2,在C求擺動起來后,用手使A、B球靜止,然后松手,可以看到A球會跟隨擺動起來,擺動幅度大,頻率與C球一樣,B球的反應依然較小,頻率與A一樣。
不管數據,可以告訴你,向北航行的本身就是為了增大向北的分速度,它與增速是一樣的,你能理解增速為啥理解不了向北?
只有增加向北的分速度,才能增大遇上海浪的頻率,也就是增大海浪的拍擊頻率。
結合數據來看,船固有頻率是10次/分鐘<15次/分鐘,防止共振就是要讓“15”更大些,所以選C
因為共振時,驅動力振動的頻率與單擺的固有頻率相等。所以,總是使單擺的能量增加。
因此,這個最大振幅由驅動的能量決定。
與驅動力的大小無關。
理論上可以無限大,而實際上,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叫單擺了。(單擺是有條件的,偏轉角小于5度)
一條線上掛著的擺長不同的小球,一個振動,另外的幾個擺動周期是一樣的,只不過與主動擺動的小球擺長相當的振幅比較大,被迫振動小球擺動情況受引起其它小球擺動的那個小球的約束,強調一點:若被迫振動小球的擺長與引起振動的小球的擺長一樣則這個小球的振幅在所有受迫振動小球中是最大的。
學習物理必須要搞清楚其原理及適用范圍,還要分清楚各種條件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