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量守衡定律,高中物理的一把金鑰匙。首先,要對物體的物理過程進行分析,看它是否滿足動量守衡的條件,其次,要注意物體速度前后的變化,最后,建立方程(多個物體可能聯立方程組)。也許是你的受力分析不關。
你的想法值得肯定; 不過你說到: 牛頓定律中提到:物體在做運動時質量會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只是在低速運動中增大量很小,可以看做不增大。但接近光速時,質量的改變量會很大,如:在0.8C時,質量變為原來的1.7倍。 必須說明:這不是牛頓定理 微觀粒子不是都在做跳躍試運動嗎,是指量子力學 我建議你看一下下面關于相對論論的網頁: 尤其這一段:愛因斯坦只用了幾個星期就建立起了狹義相對論,然而為解決這兩個困難,建立起廣義相對論卻用了整整十年時間。為解決第一個問題,愛因斯坦干脆取消了慣性系在理論中的特殊地位,把相對性原理推廣到非慣性系。因此第一個問題轉化為非慣性系的時空結構問題。在非慣性系中遇到的第一只攔路虎就是慣性力。在深入研究了慣性力后,提出了著名的等性原理,發現參考系問題有可能和引力問題一并解決。幾經曲折,愛因斯坦終于建立了完整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讓所有物理學家大吃一驚,引力遠比想象中的復雜的多。至今為止愛因斯坦的場方程也只得到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確定解。它那優美的數學形式至今令物理學家們嘆為觀止。就在廣義相對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由哥本哈根學派創立并發展的量子力學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物理學家們很快發現,兩大理論并不相容,至少有一個需要修改。于是引發了那場著名的論戰:愛因斯坦VS哥本哈根學派。直到現在爭論還沒有停止,只是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更傾向量子理論。愛因斯坦為解決這一問題耗費了后半生三十年光陰卻一無所獲。不過他的工作為物理學家們指明了方向:建立包含四種作用力的超統一理論。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有希望的候選者是超弦理論與超膜理論。 希望你能耐心看完,在回過頭審視一下你的假設。你會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