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是用來解釋運動速度接近測量速度時會發生什么現象的。因速度是相對的,因此各種測量速度,都有相對接近的情況出現,所以稱其為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為解釋高速運動的粒子,運動規律不符合牛頓定律,而符合洛倫茲規律的原因而發現。
為此他做了兩條假設:不同參照系的運動規律,存在相同的數學形式;光速在不同參照系中相同。
狹義相對論講貫性系中存在相對論效應。
愛因斯坦由算式推導出鐘慢、尺縮、空間彎曲等結果,與傳統定義不同。
但是今天,我們發現光的粒子說不象愛因斯坦時代那么牢固,很多現象,用波的規律都可解釋,愛因斯坦的假設也不具有普遍規律,按照現在的發現,可以有一個適應性更廣的相對論且與所有理論兼容,其推導僅需要對原相對論做一點修正,不需要進行推導假設。
當鐘以接近聲速遠離時,由于聲音傳遞需要時間,聽到的鐘聲比本地的鐘慢,當鐘以接近光速遠離,由于光傳遞需要時間,看到的鐘比本地的鐘慢,這才是愛因斯坦計算出的鐘慢效應的本質。
光是純粹的波,相對論效應只是測量效應,由于測量速度而引入的效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需要修正的相對論。
愛因斯坦推導相對論時,根本沒有排除這個效果,他的推導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因此說愛因斯坦的理論是需要修正的理論。
如果一個鐘,以0.5倍聲速從原點遠去,我們會聽到什么現象呢?
一秒鐘時,它距離原點0.5聲秒距離報1秒,但這個事件我們在原點聽見,需要再過0.5秒,于是我們發現,在本地鐘1.5秒時,遠處的鐘報1秒,本地鐘3秒時,遠離的鐘報2秒,也就是我們在忽略測量時間時,誤以為遠去的鐘慢了。而且速度越快,鐘慢得越厲害。
假設有一把尺長1聲秒,而我們的測量地面上有一無限長尺子固定不動,運動尺頭尾各有一個探測裝置,在探測到與地面某一尺刻度重合時,用聲音報出該刻度,我們在地面尺原點接收聲音。尺勻速運動逐漸遠離,當尺尾報0聲秒時,尺頭已經距離我們1聲秒,而這個距離,要1秒后我們才能收到;當尺尾到1聲秒距離時,尺頭到2聲秒,還是要在我們收到尺尾報1聲秒后1秒,我們才能收到尺頭報2聲秒,于是我們會直觀的認為,尺尾先到刻度,尺頭后到達它本應立刻到達的刻度,感覺好象遠離的尺,縮短了。而且運動速度越快,感覺短的越厲害。
超過聲速我們將追上鐘以前發出的聲音,也就是先聽到鐘敲3下,報3點,再聽到鐘敲2下,報2點,然后聽到鐘敲1下,報1點,這就是超過聲速時間倒流現象!
鐘慢、尺縮、超光速時間倒流現象,都可以用聲音試驗做出結果,這只能證明愛因斯坦的結論有問題,他忽略了測量速度的問題,把現象當成了物理本質。照本文方法解釋相對論,雙生子悖論、子回到未生時殺父悖論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