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作為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多種媒體和課內外資料,擴大課堂教學的范圍,傳播給學生更多能讓學生有充分體會的故事、名人經歷和更加豐富的物理課外知識。充分發掘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在講授中充分利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鼓勵性語言,使學生在課堂中變得活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力。
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教學
最佳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促使和引導學生積極置身于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要緊扣教學目標。情境創設要緊扣所要教學的物理知識和技能,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物理課了”。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緊扣當堂課的教學目標,使創設的情境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不能為情境創設而創設,不管教學目標是否需要也在課堂上搞一些花絮,使情境創設成為一種擺設。創設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教師在圍繞某一知識點創設情境時,要蹲下身子看學生,深入關注他們對該知識點的興奮程度和知識儲備情況、生活經歷以及所關心的話題,深入琢磨學生的真實感受,努力把握學生心理的真實起點,有機結合教材進行創設。千萬不能將問題情境創設發散了,或者脫離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手段要多元化。問題情境的創設除了應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外,直觀形象的實物、實物圖、實際操作、引人入勝的故事、富有挑戰性的語言等也能促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愛因斯坦說得好,“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去負擔”。讓我們教師精心創設每一個問題情境,送給學生更多的、他們樂于接受又能促進其發展的“寶貴禮物”吧!教師們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做到了新課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點撥規律條理化、練習形式多樣化、選題難度層次化、教學方法靈活化、教學技巧藝術化。真正體現出我們教師的角色是“導演”、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
二、教師在自主學習的教學中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在探究物理或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這一問題中,通過學生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分組實驗、小組討論、交流匯報最后得出物理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并得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通過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在敞口容器內進行天平不平衡,而在密閉容器內進行反應則平衡。進而來讓學生得出若有氣體生成或有氣體參加反應時,應在密閉容器中反應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同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造各種條件和形式,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討論,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利用協作性的小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小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小組的成員在探究嘗試中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通過這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在思想教育方面,自然真摯的情感流露也會感染學生。
三、在動手實踐中獲得物理知識與經驗
“實踐出真知”。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時,如果僅靠聽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如果動手做的話,可以達到90%以上。《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是有效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因此,物理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動手實踐。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經歷物理。生活是一個巨大的課堂,學習應是學生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感到親切。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原型,結合自己的實踐與反思上升到物理知識,讓學生獲得充滿生命力的物理知識,體驗物理的無窮樂趣。讓學生在綜合實踐中應用所學。物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物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決現實世界向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豐富對物理的認識,體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物理的價值與作用,形成運用物理的意識,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四、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
挖掘教學素材對學生進行情緒情感教育。物理課堂上充分利用物理教材相關內容陶冶學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把內隱在學生心靈深處的愉快、樂觀、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發出來。如:介紹我國物理發展史上有過的冶金、陶瓷、火藥、造紙、釀造等輝煌業績,抨擊個別小企業、小工廠偷排“三廢”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激發學生對這種缺乏社會公德、缺少公眾意識行徑的憎惡情感,走向社會后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有大局觀和公德意識的人。
五、利用物理史教學,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
介紹歷史上一些著名物理家在從事科研研究活動中,不畏實驗過程的危險、條件的惡劣、多次實驗失敗后的打擊,不畏“權威”“智者”的嘲笑,堅信自己的能力及所從事工作的價值,不懈努力最終取得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影響的成就。在元素一節的教學中,介紹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對鈾的發現,要對約有400噸鈾瀝青、200噸物理藥品和800噸水一次一次地分離、一點一點地測量,才最終提取出一克鈾。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簡陋的棚房里完成的,沒有頑強的意志力和堅定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通過以上介紹可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研究過程中必定會面臨眾多困難,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克服畏怯、退縮、盲從等不良品質。
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科學實驗有助于培養實驗主體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創新精神,感知敏銳、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重實驗重實效的求實精神和善長溝通、友愛合作的團隊精神。這些涉及理想、信念、意志、情感道德的創造性人格在學習活動中逐步養成,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和發展起來,能對個人成都及促進創造成果的產生和成功起導向作用。
總之,在物理教學實踐中,一些不同于傳統的新的教學思路、設計方式要經常在物理課堂中進行應用實踐,不斷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教師個性的教學風格,而這種教學風格是適合學生的,被學生接受的一種風格。如此,這個教師才算是成功的教師,才能被學生親近、被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