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要素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的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教學在實質上是一種模擬性的科學研究活動。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一、創設真實、愉悅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探究學習也被人稱為“問題導向式”的學習,“問題”也就成為探究學習的核心。那么,問題從哪里來呢?筆者認為,在探究學習初級階段,主要來由教師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科學問題。因此,教師能否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真實愉悅的問題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求知欲望經常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學生身邊的生活、幽默的語言藝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組織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例如,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教師用多媒體演示一個氣功表演:氣功師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壓一大石頭。隨即問學生,氣功師身上受到的壓力多大?如果用大鐵錘打擊石板,壓力如何變化?會出現什么現象?然后讓學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氣功師安然無恙。這種物理情景與學生原有知識產生沖突,身上壓一大石頭且被錘打怎么不受傷?學生需要解“奇”,興趣倍增,再問學生,如果讓大鐵錘直接打在身上會怎樣?與剛才打在石板上比較,身上受到的壓力及壓力的受力面積如何變化的?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繼而讓學生體驗壓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夾三角尺的感覺,進入探究課題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各種有利于進行探究學習的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等,從傳統的“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轉變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假設,注重探究學習的過程,關照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重結果輕過程這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學”則重在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思維方法、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學”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按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來說,其“成績”并不是很好,因為,它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者是否掌握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說,探究式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 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中的教師要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傳統教學中,讓學生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種加工廠般的學生生產模式不符合學生實際,且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探究式課程改革要求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并非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注意引導同學們讓每一個人都對探究活動有所貢獻,讓每一個學生分享和承擔探究的權利和義務。對于某些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同時探究式教學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三、重視探究學習中的合作、評估與交流。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探究者共同研討、交流,彼此表達與相互傾聽,具有一系列價值:探究者通過“相互交流”,會明白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釋,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在合作、相互表達與傾聽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會明晰化、外顯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在討論中,探究者之間相互質疑,其觀點的對立及相互指出對方的邏輯矛盾,可以更好地引發探究者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探究者之間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與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獨立難以完成的復雜任務。因此,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使學生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經驗,并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學習經驗,提高認識,克服獨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確理解所獲得的知識。總之,探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親身體驗物理,在體驗中感受物理,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一定的學習能力。當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時遇到了困難,并開始對探究性學習產生懷疑。探究性學習是對接受性學習的繼承和深化,接受性學習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