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4329,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閱讀豐富和分享樂趣。 文末附上思維導圖,幫助大家梳理文中精華。 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了一步。
明天要分享的書是《好好學習(升級版)》。
本書作者程嘉是暢銷書作家。 曾主持“得”App《程家說書》節目,好評如潮。 程嘉勤于認知思維研究,與查理·芒格有過深入交流。 文旅行業企業家,知名知識管理研究者。 他現在正在組織一個學習共同體“萬物皆可入我心”,旨在打造多元思維的學習場域。
我們曾經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知識,聽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平庸? 筆者覺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大家都知道,而你和別人的不同之處在于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思維導圖,這種力量可以為自己所用。 雖然知識的獲取不是關鍵,但后續的管理和實踐才是將知識收益最大化的關鍵。
因此,作者在本書中仍然指出,我們要學會學習“知識的知識”。 什么是“知識的知識”? 這就是本書中提到的關鍵知識。 比如牛頓第二定理F=ma,它可以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的行動,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定律,堪稱“批判性知識”。 再比如,你知道從山頂滾下來的石頭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所以你知道遇到洪水時如何利用這個信息跑到山后,而不是試圖與山谷沿岸的巖石爭鋒。 石頭會滾得越來越快,這對你來說是有用的知識。
也就是說,批判性知識是我們經過深思熟慮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理。 因此,這本書的核心就是讓我們掌握這些關鍵的知識,從而改變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看起來更好。
本書初版于2017年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思維導圖,有幸讀到這本書。 非常榮幸受光大出版社之邀閱讀本書。 所以我要感謝光大出版社和羅小姑娘。
本書分為4章。 我從兩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什么是批判性知識? 哪些知識值得學習,如何掌握關鍵知識; 第二部分,如何發現和應用批判性知識?
01. 什么是關鍵知識
作者在書中提到,隨著中國近30年的社會發展,知識量和知識獲取速度的確立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現在追求的是建立知識的深度。 你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說,在互聯網普及之前,我們追求的是知識數量的建立。 在市場上,大學生是非常搶手的人才,但在知識獲取極速的時代,互聯網打破了知識獲取范圍的界限。 在此之前,我們只有幾個更廣泛的圈子可以傳播專業知識,而現在我們可以從網上搜索,或者購買一些視頻課程,極大地促進了我們獲取知識的速度。
所以,我們現在追求的不是知識的數量和速度,而是知識的深度。 我們會思考這種知識能給我帶來什么價值。 所以,要想提升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認知。
知識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就是通過管理知識來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從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跳出問題本身,去思考更普遍的情況; 當我們尋求答案時,我們可以根據理由的有效性來判斷是否接受這個推論,我們有認知的深度。
要提高認知深度,我們需要掌握關鍵知識。 因此,批判性知識必須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旦我們掌握了關鍵知識,就可以開啟“少即是多”“四兩劃”的學習模式,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掌握這些能力呢? 首先,請思考一個問題。 我們很努力地工作,但我們的學習成績并沒有提高。 為什么?
一、技術效率陷阱
很多人說,我工作很努力,每天工作到很晚,還要抽時間學習,很辛苦。 而且學習的療效也不佳,這是怎么回事? 作者說,這是因為我們拋出了一個誤區:我們仍然把時間花在提高“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什么是“技術效率”? 即使每天工作又忙又累,我也努力學習,學習效率無法提高。 為什么? 因為你看起來很努力,沒有任何價值。 而“認知效率”就是我努力了,學到了很多知識,并且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不同的領域。 這樣的行為是很好的“認知效率”。
比如李明壽之前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你為什么要寫自娛自樂的文案? 》,文章定義了兩種類型的文案:X型是指將原本平淡的表達,用較多的修辭、帶有對抗性的詞語、中間詞匯來書寫。例如,表達“努力工作”比去旅行更好”如同“享受生活,享受生活”。 Y型文案并不華麗,只是簡單描述了用戶心中的情況。 比如你寫PPT的時候,薩摩的小雞跳出水面; 當你看報道的時候,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剛爬到樹頂……有一些路是穿靴子走不完的,有一些空氣聞不到香味的,還有一些人你永遠不會在辦公樓里見面。
我們看到了什么? 有些人寫文案是為了打動自己,優秀的文章是為了打動用戶。 雖然這些表現手法并不是李明壽首先發現的。 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不計其數。
比如奧美創始人奧格威在經典獨白《一個廣告人的獨白》中說:“不要用最中庸的形容詞、籠統的話和套話。要講事實,要講得引人入勝。” .
那么李明壽之所以能用得這么好,是因為學習不是簡單地完成,而是應用到行動上。 只有真正了解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方案的內在規律,才能看到問題假象背后的本質,這就是提高認知效率。 如果我們難以提高認知效率,那就是低級重復,我們就會陷入“老鼠道”。 看來他還在努力,雖然在原地打轉。 那么如何提高認知深度和認知效率呢?
2、跳出“低水平努力的陷阱”
學習關鍵知識,需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入手。 閱讀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形式。 而為什么那么多人讀了那么多書,就是不能發現和掌握關鍵的知識呢? 在筆者看來,是閱讀方式的問題。
比如我們的閱讀老師教我們的方式就是把書從頭讀到尾,遇到啟發性的詩句就畫線或者摘錄。 但筆者覺得,這些方法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聽了無數大道理,還是過不了好日子”。
在這種原始方式的基礎上奮斗,就是低級的勤奮。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正確的閱讀方式呢? 首先,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 我們的大腦通過將信息與舊經歷相關聯來記憶。
例如,美國萊特學院曾做過一項實驗,讓受試者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迪麗熱巴、楊冪等,檢測他們大腦中的哪些神經細胞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刺激時間,然后向測試人員展示不同地方的名人照片。 科學家們發現,當受試者聽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中時,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張新的照片時,我們并不是單獨開辟一個空間,而是利用之前的記憶產生新的記憶。 因此,記住新知識的更好方法是將其與已知知識聯系起來。
例如,使用記憶宮殿技術。 它的基本原理是創造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住的東西放到我們已經熟悉的場景中。 比如記憶B6,你可以把B6想象成一個巨乳(和B一樣)和6塊腹肌的美少女。
第二,慢下來。 閱讀必須要有時間、耐心和思考能力,把新學到的知識和已有的知識像網絡一樣連接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可能將知識內化并產生新行為的線索。
那么閱讀時如何將新知識與現有知識聯系起來更有成效呢? 那是關鍵知識。 也就是說,法律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起著基本和重要的作用。
比如,當我們聽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比如復利效應、邊際利潤等概念和模型,想想我們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什么地方? 當你想解決某個問題時,主動找一些可能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觀察一下。
下面介紹幾個小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學習能力。 一是反思和校準假設; 二是邊教邊學,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分享給他人,比如寫文章。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查閱很多資料; 三是刻意練習。 之后不斷迭代自己的認知,記錄、定期復習,或者付費訂購課程,讓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02. 如何發現和應用關鍵知識
如何找到關鍵知識? 如何才能真正把批判性的知識運用起來,實現知行合一? 批判性知識顯然是對事物潛在規律的總結。 如果我們要找到它,我們必須去它可能出現的地方。
比如物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等等。為什么會有這些知識? 批判性知識的核心是使用更可靠學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推論來處理不太可靠領域的問題。 換句話說,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因此,高樓價等經濟現象不能用“現象的原因”來解釋,而要用批判性的知識來解釋。 供需、分配不均和規模經濟等基礎知識。 這變得更加可靠并且相對容易檢查。
因此,對于我們來說,尋找關鍵知識就是尋找對我們有用且應用范圍廣泛的可靠知識的過程。 那么具體怎么找呢? 作者用經驗告訴我們3種方法。
1. 尋找關鍵知識
首先,從你感興趣的領域出發,學習這門學科的重要知識。 假設你有興趣演講。 當你看到別人講話很催淚,你要想想對方用什么方法打動了我們,比如“斜坡”術。 如果不知道演講背后的方法,那么可以多看幾本演講書比較總結。
其次,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則被展示的地方。 比如10000小時定理,這個定理的出處在哪里? 它來自心理學家對年輕吉他手的研究。 當你知道推論的原始來源時,你將對推論可能的適用性和可能的??局限性有更清晰的認識。
最后,嘗試用越來越多的基本原理來解釋這些知識。 也就是找到問題的第一性原理。 比如10000小時定理,作者給出了10000小時高硬度訓練的推論。 通過回到心理學實驗,我們發現刻意練習很重要。 至于為什么刻意練習很重要,我們可以繼續追溯到更基本的原理解釋。
例如生理推理:學習知識與行為的緊密程度與對應神經連接的強弱有關。 神經鏈條越強,對知識的掌握就越牢固,因此需要反復訓練。
雖然不管是什么知識,想要學好它就必須熱愛它,想要熱愛它就必須有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何尋找動力? 那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然后精耕細作。
2. 應用關鍵知識
當我們發現關鍵知識時,就是應用它的時候了。 知與行是兩個分水嶺。 知道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付諸實踐。 當這些知識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時,我們就可以達到作者所說的知行合一。 那么如何使用呢?
第一,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需要我們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大量的持續練習。 刻意練習有兩個關鍵:
第一,相同的關鍵知識在不同的場景中被重復應用; 其次,相同的關鍵知識在不同的時間被重復應用。 那么如何在短時間內想到不同的場景進行練習呢? 在不同的時間重復練習怎么樣? 筆者的解決方法是:遇到問題,先找到這個場景的專業技術講解,然后進一步深入分析專業技術講解,銜接關鍵知識點。
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筆者也表示沒有辦法,這只能自己去摸索,通過每晚的積極思考和反省。 盡可能把當天遇到的關鍵知識和我們的場景問題聯系起來分析。
二是建立“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長和理解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個領域,你必須做得比90%的人都好。 作者還在本書中加入了很多關鍵知識,如復利效應、概率論、黃金圈思維、進化論、系統思維、28法則等。
推薦您閱讀本書,因為本書一定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最后,我想說的是,不要盲目學習,因為比起盲目學習,精益管理和實踐更能讓你的知識真正對你有用。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