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許多剛接觸學習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了解總有些已有的模糊概念,這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如在“光的折射”現象教學時,設置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裝水的玻璃槽中,水中插入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蝦”,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蝦”,學生認為眼睛所看到“蝦”的位置那么準確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蝦的上方,接著點明主旨:要知道這個原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創設簡易的實驗把學生帶入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原理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
(2)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索,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物理教科書中呈現的已有的知識,通常是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學生在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教授的一切,而會以自己的認知基礎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于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應營造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點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利用實驗探索生活可以深化學習興趣。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得過死的缺陷,把學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如“密度”一節密度是初中力學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個教學難點。教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實驗探索”,教師對教材可作創造性的應用,而不必完全教條的依據教材進行。該課可以用實驗――探索貫穿全課。教師首先拿出兩塊大小不同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們是否屬于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指出:鑒別物質可以根據物質的特性來鑒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這些物質的明顯特性來鑒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中發現。每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能夠改變(如分別取幾塊大小不同的鐵、鋁等固體,幾杯體積不同的水、酒精等液體),分別測出每一種物質幾組對應的質量和體積,再來探尋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
接著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開展全班討論,確定出最佳實驗方案,讓學生自選器材,分組實驗,得出數據指導學生分析數據,對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讓學生猜想,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教師指出:質量與體積是不是成正比關系,必須通過數據分析才能得出結論。當學生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比值是一個恒量(成正比),不同種物質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質隱蔽著的重要特性:質量、體積,其值的大小是由物質種類所決定的,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具有的這種特性叫做密度。這樣教學接受起來會感到輕松。
課堂教學是課程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它要求辯證地處理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教育,教學與發展的關系,使學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程度。教師善于啟發誘導,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索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