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描述,理解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2、借助實驗和想象,探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
3、愿意把自己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理解與同學交流分享。
教學重難點:探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
教師活動材料:土電話、水槽、鈴、線、紙杯、尼龍繩、棉線、木條、鋁箔。
小組活動材料:紙杯、尼龍繩、棉線、木條、鋁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激趣
出示“土電話”
師:這是個土電話,你們說這個土電話能通話嗎?
師:誰愿意上來試一試。
師:你為什么做出這樣有趣的表情和動作。
生:我聽見他說“做鬼臉”的指令。
師:描述紙杯里聽到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生:略(學生對聽的過程進行描述)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板書課題)
二、振動物體與聲波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那么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把振動的音叉放在水面的時候,發現了什么現象?
(若學生回憶有困難,借助教材圖片)
生:水面的波動從振動的音叉開始,逐漸向四周傳播的。
師:剛才同學描述了紙杯里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其實就像振動的音叉放進水里形成水波一樣,紙杯里的聲音也是一波一波的從紙筒到棉線到紙筒再到這個同學的耳朵。我們把這稱為聲波。
引導學生小結: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的。
三、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師:敲擊音叉,你聽見聲音了嗎?你知道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嗎?
生:空氣
師:我說話你聽見了嗎?你知道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嗎?
生:空氣
師:我們知道了原來聲音是可以通過空氣(氣體)傳播的。(板書:氣體)
師:聲音既然可以通過氣體來傳播,那么大家想一想聲音能通過固體,液體傳播嗎?
師: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操作
聽一聽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鈴鐺,能不能聽到發出的聲音。
說一說,有沒有聽到從水中發出的聲音?說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師:剛才這個實驗說明了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板書:液體)
師:這節課老師準備了尼龍繩、棉線、木片、鋁箔等四種固體材料。(展示材料時,把材料貼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種材料傳播效果好?哪種材料傳播效果較差?把預測結果記錄在記錄單(見附錄)。
師:有了這些材料,思考怎么設計:可以證明聲音在固體中是怎樣傳播的?
生:討論
生:匯報(在匯報中形成實驗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項。)(老師多媒體展示)
生:實驗活動
匯報分析整理: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并且在不同的物體中傳播效果也不同。
引導學生小結: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并且在不同的物體中傳播效果也不同。
四、拓展
師:(媒體出示圖片)想一想,魚兒為什么會跑開呢?
生:(回答)
五、分析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師:今天僅僅是研究了聲音在不同的物體中傳播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研究的材料也是有限的,那么聲音能不能在其他的固體中傳播呢?在其他液體和氣體中呢?這個就需要大家有時間在家里去做這個實驗了。
附錄:記錄單
鋁箔(1)
木片(2)
尼龍繩(3)
棉線(4)
預測排序
實驗排序
我的發現
六、教學反思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是小學科學四上聲音單元中的第三課,是在學生了解了聲音的大小、高低、產生的原因等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以及認識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通過多個活動對聲音這一熟悉的事物去進行一番理性的探索,從而構建起對聲音的傳播的認識,為今后的探究、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就覺得學了很多東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課是需要精心錘煉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爭取更多的機會,趁著年輕,好好地學習,以便更早地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靜下心來想想,有得有失,在這里結合科學老師們給我的建議談談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教學用語,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用語方面應該比較注意語言的簡潔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的結構雖然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過程之間銜接語言用得不太好。
其中在數據分析的時候,分析不到位,應該把為什么出現這么多的數據,而其中又有些數據比較雷同呢?是因為誤差的存在,導致這么多的不同,而誤差又有很多種,比如線沒有拉直,聽筒的關系, 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損壞等等多種原因,有的數據出現的次數多,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傳聲效果比較好的緣故。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點評不到位,應該用多種形式的語言多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拓展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置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并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