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教育的概念
機器人教育是指通過組裝、搭建、運行機器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有效鍛煉孩子思維邏輯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提高專注力,塑造孩子空間思維與創造性。
機器人教育通過專門課程的方式,使所有學生普遍掌握關于機器人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讓孩子掌握事物背后的原理,解決孩子對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其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機器人軟件工程、硬件結構、功能與應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2、技能目標,能進行機器人程序設計與編寫,能拼裝多種具有實用功能的機器人,能進行機器人及智能家電的使用維護,能自主開發軟件控制機器人。
3、情感目標,培養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趣,真正認識到智能機器人對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器人教育成為學科課程,尤其對中小學而言師資、器材、場地及活動經費、教學經驗等都具有很大的挑戰。
4、國情需求,國內機器人教育發展為了適應未來科技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要,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將“人工智能初步”與“簡易機器人制作”分別列入“信息技術課程”、“通用技術課程”選修內容。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也提到“收集資料,了解機器人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的要求。由此可見國家對機器人教育的重視。機器人作為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創新能力訓練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界逐漸得到認同。機器人教育重要性技術融合了機械原理、電子傳感器、計算機軟硬件及人工智能等眾多先進技術,為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承載著新的使命。
對孩子有什么作用?
機器人教育在教學中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讓學生了解機器人的發展和應用現狀,理解機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為進一步學習機器人技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2、讓學生了解機器人各個傳感器的功能,學習編寫簡單的機器人控制程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機器人競賽和完成各項任務,使學生在搭建機器人和編制程序的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4、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作用,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5、實現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日本、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機器人學科教育對高科技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已在信息技術課與課外科技活動開設了有關機器人的課程內容。我國要趕超世界教育先進水平,必須大力加強機器人教育。
6、迎接機器人時代的需要。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將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開展機器人教育,有助于使我們在機器人時代走向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