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諺語和俗語中的物理常識
1. 用很小的重量搬動巨大的物體——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如果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分之一,那么力量就是阻力的幾倍。如果重物的力臂很大,那么“用很小的力搬動巨大的物體”是完全有可能的。
2、破碎的鏡子無法重新拼湊——當分子間的距離很大(大于幾百埃)時,分子間的吸引力就很小,幾乎為零,因此破碎的鏡子很難重新拼湊起來。
3、拿不起來的是鏡中的月亮,撈不出來是水中的花——平面鏡所成的像是一個虛像。
4、眾人齊心協力,可以移山倒海——如果所有分力的方向都相同,那么合力的大小就等于所有分力的大小之和。
5、不能用麻繩吊起豆腐——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小,壓力就大。
6、真金不怕火煉,真理不怕爭論——從黃金的熔點來看,雖然不是最高,但也達1068℃,而一般火焰的溫度則在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溫度低于黃金的熔點,所以黃金是熔不掉的。
7、月暈預示有風,地面濕潤預示有雨——大風來臨時,天空中溫度迅速下降,水汽凝結成小水滴,相當于許多棱鏡。月光透過這些“棱鏡”散射,形成色彩斑斕的月暈,所以有“月暈預示有風”的說法。地面濕潤,即地面結露。大雨來臨前,空氣濕度大,地面溫度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就會凝結成小水滴。再加上地面所含的鹽分,容易吸收潮濕的水汽,所以地面結露預示有大雨來臨。
8、長嚎一聲,高山呼嘯,山谷回響——當一個人在山間嚎叫時,聲音經過多次反射,形成持久洪亮的回聲,仿佛高山在吶喊,山谷在回響。
9. 只聽聲音,看不見人——當障礙物的尺寸小于波長時,波會發生明顯的衍射。一般墻體高度為幾米,聲波的波長大于墻體高度,所以可以繞過高墻,被墻外的人聽到。但光波的波長較短,比高墻的尺寸小得多,所以人發出的光無法在墻外發生衍射,墻外的人就看不見墻內的人。
10、沸水不發聲,吵鬧的水不沸騰——水沸騰前,由于對流作用,水中的氣泡一邊上升,一邊上下振動。大部分氣泡在水中壓力作用下破裂,破裂聲和振動聲與容器產生共振,所以聲音很大。水沸騰后,上下溫度恒定,氣泡體積增大,在浮力作用下,先浮到水面再破裂,所以聲音比較小。
1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都不見人——根據平面鏡成像定律,平面鏡所成的像大小相等,且對稱,所以豬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樣”,依然是一頭豬的像,自然里外都不見人了。
12. 水火不相容——物質要燃燒,必須達到燃點。由于水的比熱容大,接觸火時能吸收大量熱量,從而降低燃燒物體的溫度。同時,汽化的水蒸氣包圍著燃燒物體,使物體無法與空氣接觸。沒有空氣,燃燒就無法進行。
13、洞穴中的一天,相當于外界的一千年——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乘坐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駛時,時間的流逝會比在地球上慢得多。在這個“洞穴”里生活幾天,就相當于在地球上過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
14、千里眼和超聽——人類利用電磁波來傳輸聲音和圖像信號,使“千里眼和超聽”的古老神話成為現實。而人類的視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千里眼”。
15、坐在地上,日行八萬里——由于地球半徑為6370公里,地球每自轉一圈,其表面物體“行走”的距離約為40003.6公里,約合8萬里。這是毛澤東吟誦的一首詩,也科學地揭示了動與靜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總是相對于一個參照物而言的。
16. 移開鍋底的柴火——液體沸騰有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繼續吸熱。“移開柴火”可以讓液體停止沸騰。
17、墻內鮮花盛開,香氣傳至墻外——由于分子在不斷地做無規則的運動,所以墻內花朵的香氣就會傳到墻外。
18. 當你坐在井里仰望天空時,你幾乎看不到任何東西——由于光沿直線傳播,根據幾何結構知識,我們知道青蛙的視野非常小。
19、坐如坐針氈——由壓力公式可知,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就越大。人坐在這樣的氈子上,會感覺極不舒服。
20、吉雪帶來豐收——降落到地面的雪有許多松散的空隙,空隙中充滿停滯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當它覆蓋在農作物上時,能有效地阻止熱傳導和空氣對流,從而起到保溫的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冷——深秋的夜晚,靠近地面的空氣溫度突然變冷(低于0℃),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小冰晶,附著在地面上結成霜,于是有“霜前冷”的感覺。雪融化時吸收熱量,使空氣溫度降低,于是有“雪后冷”的感覺。
22、一滴水中可見太陽,一物中可見精神——一滴水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透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陽的像,小中可見大。
23、一艘大船漏水——水流進來卻流不出來——液體內部有壓力。船破后,船外的水就壓進船里,直到船內外水位持平。此時船內的水就不會流出來。
24. 紙是無法掩蓋火焰的——當紙達到燃點時,它就會燃燒。
25、麝香本來就自然芳香,為何在風中也會散發出香味?---氣體擴散現象。
26、玉不經打磨,不能制成有用之物——玉未打磨前,表面凹凸不平,光線反射漫射。打磨后,表面光滑,光線反射如鏡。
27、扇子能帶來涼風,適合夏天,不適合冬天。夏天扇風,空氣流通加快,人體表面汗液蒸發加快,蒸發吸收熱量,人就感覺涼爽。
28、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原因是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從高處流向低處。
29、如果水箱出汗,就沒必要提水了——水箱里的水蒸發了,水面以下的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會液化,水滴就附著在水箱外面。晴天時,由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低,雖然會在水箱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物很快蒸發,不會形成水滴。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很慢,水箱外表面液化物就會大于汽化物,就會出現水滴。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高,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就沒必要提水來澆田了。
30、下雪不冷,融雪才冷——雪是水蒸氣在高空凝結或水滴凝固而成的。凝結和凝固都是放熱過程,而融雪則是融化過程,會吸收熱量。
31、山上會下雪,而平原上會下霜——下雪天,山上的溫度比山下平原低。山上下的雪不易融化,而平原上的雪經過一段時間后很容易融化。因此,同樣的降雪量,山上的雪比平原上的多。霜是天氣變冷時地面上的水汽凝結而成的。山下平原地表的水汽比山上多。因此,平原上容易結霜,而山上不容易結霜。
32、冰完全結冰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水在0℃至4℃之間受熱收縮,冷卻膨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降到4℃時,水的對流就停止了。隨著空氣溫度繼續下降,上層水的溫度降到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而底層溫度仍保持在4℃。當上層水的溫度降到0℃,還繼續放出熱量時,水面就開始結冰。由于水和冰都是熱的不良導體,而光滑光亮的冰面又能阻止輻射,所以三種傳熱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面的水放出熱量很慢,需要很長時間的寒冷天氣才能結成厚厚的冰。
33、近火處會有風——靠近火處的空??氣因受熱而膨脹上升,遠處的冷空氣就會進來填充,冷熱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
34、一石破天驚——平靜的水面就像一面平面的鏡子,在鏡子里可以看到天空的影像。當一塊石頭扔進水中,平靜的水面就被破壞了,形成層層水浪,水中的天空影像就被打破了。
35、盲人點燈是浪費時間——人之所以能看到世間萬物,是因為陽光或照明用的燈光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但是反射的光線不能進入盲人的眼睛,所以盲人看不到物體。
36、早晨的彩虹表示有雨滴,傍晚的彩虹表示有陽光——我國雨云多由西向東移動。早晨見到的彩虹是東方的陽光照射到西邊天空的雨層水滴上形成的西虹。顯然,西虹是當地要下雨的征兆。相反,傍晚見到的彩虹是西方的陽光照射到東邊天空的雨層水滴上形成的東虹。預示著西邊天空沒有雨云,天氣肯定晴朗。
37. 朝霞初現時,莫出門;夕霞初現時,方可行千里路。(參考上文)
38、彩虹高日低時,早晚穿草雨衣——當“太陽低”時,陽光與地平線很近,這時就會出現彩虹,而且彩虹的中心一定靠近地平線,在地面上可以看到彩虹的半弧。如果此時空氣中水滴較多,而且分布空間很廣,那么除了彩虹外,還可以看到霓虹燈。霓虹燈頂端的半弧比彩虹高,更靠近天頂,這也預示著雨云已移近天頂,當地即將降下大雨。
39、攝影膠片--倒置黑白--照相機是應用物體放在凸透鏡焦距兩倍處,形成倒置縮小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攝影膠片上的像與人是倒置的。膠片上涂有感光劑,人拍照時,淺色部分反光能力強,反射光進入照相機的暗箱,與膠片上的感光劑發生反應,但由于吸光能力強,只有少量的反射光進入膠片。這樣,膠片上淺色部分對光的敏感度很高,而深色部分對光的敏感度很弱。洗膠片時,感光度弱的部分中的感光劑基本被洗掉了,所以就顯得淺色,而感光度高的部位由于發生光化學反應,感光度高的部分洗不掉,所以就顯得深色。
40、磨刀不誤砍柴工——減小受壓面積就會增大壓力。
41. 雞蛋撞石頭——高估自己的力量——雞蛋撞石頭時,雖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個物體都能承受一定的壓力。如果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可能損壞。雞蛋能承受的壓力很小,所以雞蛋會碎掉。
42. 一只手單靠拍打是無法發出聲音的——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產生力并發出聲音,一只手必須拍打另一只手或其他物體。
43、很小的力就能搬動很重的物體——杠桿的平衡條件,增大動力臂與阻力臂的比值,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體。
44. 水銀落到地面上,滲入每一個洞。水銀的密度大于地面上所有物質的密度。水銀也是流體,所以它總是沉在其他物質下面。
其他
1、夏天從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會“出汗”: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粘附在瓶上。
2、冬季窗戶上結霜花:水蒸氣凝結。
3、早上醒來看到濃霧: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了。
4、冬天結冰的衣服會干燥:冰的升華。
5、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水的沸點不同:大氣壓的差異。
6、水只能把餃子煮成白色,油能把餃子煎成黃色:油的沸點比水的沸點高。
7、海市蜃樓現象:光線因遇到不均勻的大氣而發生偏轉。
8、小孔形成倒像:光沿直線傳播。
9. 平面鏡可以形成圖像:光的反射。
10、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曲:光斜進入另一種介質時會發生折射。
11、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變成七種顏色:光的色散。
12、日食現象:光的直線傳播。
13、月球上沒有聲音: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14.凸透鏡能成像:光的折射。
15. 先看到閃電,然后看到雷聲:光在地球上的傳播速度比聲音快得多。
16、我們可以利用普通的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重量:杠桿原理。
17、用吸管“喝”蘇打水:利用大氣壓力的擠壓。
18、蔬菜可以用鍋煎熟:熱傳導現象。
19、人和車能在地面上行走:物體之間的摩擦力。
20、人體肌肉運動:杠桿原理。
21. 掛在墻上的石英鐘,當電池耗盡而停止走動時,它的秒針常常停在表盤上的“9”的位置。這是因為秒針在“9”的位置受重力矩的阻礙最大。
22. 有時,當水管從附近的水龍頭流出時,會偶爾發出噪音。這是因為水龍頭里的水導致水管產生共振。
23、面對電視屏幕拍照時,應該關閉相機閃光燈和室內燈光,這樣拍出的照片會更清晰,因為閃光燈和燈光在電視屏幕上的反射光會干擾電視屏幕的透射光。
24. 冷凍豬肉在水中解凍的速度比在相同溫度的空氣中解凍的速度快。一根熱釘子在水中冷卻的速度比在相同溫度的空氣中冷卻的速度快。一杯開水在水中冷卻的速度比在相同溫度的空氣中冷卻的速度快。這些現象都表明水比空氣具有更好的傳熱性。
25、當鍋里裝滿冷水時,附著在鍋底外表面上的水滴在火焰中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燒干,燒干了才會沸騰。這是因為水滴、鍋和鍋里的水保持著熱傳導,溫度大致相同。只要鍋里的水不沸騰,水滴也不會沸騰。水滴在火焰中會逐漸被蒸發燒干。
26、扭曲的鏡子,離鏡子越遠,扭曲程度就越大。這是因為鏡子里的影像是由鏡子后面鍍銀面反射形成的。如果鍍銀面不平整或玻璃厚度不均,就會產生扭曲。扭曲的鏡子,離鏡子越遠,扭曲程度就越大。由于光放大的原理,鍍銀面反射光到達的位置偏離了正常位置橫波縱波,鏡子就會變得更加扭曲。
27、煤氣爐噴嘴側面有若干個小孔與外界相通,但天然氣不會從側面的小孔噴出,只會從噴嘴噴出。這是因為噴嘴處天然氣氣流速度大,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流速越大壓力越小,氣流表面壓力低于側孔外的大氣壓,所以天然氣不會從噴嘴側面的小孔噴出。
28、吹好氣球后,用手捏住氣球口,然后突然松手,氣球內的空氣就會被噴出,氣球會因后坐力而移動。可以看到氣球運動的路徑是曲折多變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點:
①充氣氣球的粗細、張力不均勻,造成氣球在放氣時收縮不均勻、擺動,從而改變其運動方向;
②氣球在收縮過程中,其形狀不斷變化,因此運動過程中氣球表面的氣流速度也在不斷變化。根據流體力學的原理,流量越大,壓強越小,因此氣球表面的氣壓也在不斷變化,氣球因此而擺動,運動方向也在不斷變化。
29、吊扇正常旋轉時,吊點所受的拉力比不旋轉時小,轉速越高,拉力越小,這是因為吊扇旋轉時,空氣對吊扇葉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轉速越高,反作用力越大。
30、一張薄紙從高處落下,即使沒有風,也會沿著“之”字形軌跡飛行。這是因為紙張不同部位的凸度和形狀不同,所以在下落過程中,其表面不同部位的氣流速度不同。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流量大,壓力小,造成紙張不同部位受的氣流力量不均勻,并隨紙張的運動而變化,所以紙張在下落時不斷滾動,呈“之”字形飛行。
31、平面鏡反射的人是和你相反的人。你可以試著把報紙上的字反射到鏡子上,你會發現鏡子里的字是反的。鏡子反射了兩次光,所以你在兩面相交90度的平面鏡中看到的和你一模一樣的人。
32、在火車上透過窗外看外面的田野,從視差分析,遠處的物體相對于觀察者移動得比較慢,而近處的物體移動得比較快,而且遠處的景物是沿著火車行駛的方向旋轉的。
33. 摩托車在進行飛越障礙物動作時,應使后輪先著地,以減少向前傾翻的危險。
34、太陽系九大行星從內到外的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35. 審查《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難點之一是,很難區分地下原子彈試驗和自然地震。事實并非如此。世界上有兩種波——橫波和縱波。地震發生在巖石突然斷裂和剪切時。斷裂使剪切減小,同時巖石體短暫顫動,在顫動時發出波。地震可以發出各種類型的波。另一方面,爆炸只發出一種縱波。只有縱波的“地震”永遠是人為的“地震”,無法保密。
36. 1827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布朗運動,成為分子運動論的有力證據。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粒子的連續而混亂的運動。
37、光年是距離單位,表示光在一年內行進的距離。
38、看電影的時候,由于屏幕對光產生漫反射,所以從各個角度都能看到屏幕上的畫面。
39. 該烤箱利用紅外線煮飯。
40、由于物體熱脹冷縮,所以,鐵軌接頭處應留有間隙。
41、由于紅光波長較長,易衍射,穿透力強,所以用來指示危險信號。
42、肥皂泡在陽光下呈現五彩繽紛,瀑布在陽光下呈現彩虹,透過狹縫觀察熒光燈時看到彩色條紋。這些現象分別屬于光的干涉、色散和衍射。
43. 水龍頭流水時,有時會發出偶爾的響聲,這是因為水龍頭流出的水的頻率與水管的固有頻率相同(或非常接近),導致水管產生共振。
44、生活中我們經常聽人說,人觸電時,被電吸住,拔不開。人是不是真的被電“吸”住的呢?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手觸電時,由于電流的刺激,手會由痙攣到麻痹。如果觸電的是手掌或手指、手掌同側的部位。手剛觸電時,由于條件反射而彎曲,彎曲的方向使手不自覺地握住了電線。這樣,觸電時間延長橫波縱波,手很快痙攣、麻痹。這時,即使你想松開手指,把胳膊往后拉,也是不可能的,就像被“吸”住了一樣。
45、會蕩秋千的人,不用別人幫助,就能蕩得越來越高,不會蕩秋千的人,永遠蕩不上去。正確的蕩秋千動作是:人從高處蕩下來時,身體由直立轉為下蹲,從最低處蕩起來時,身體由下蹲轉為直立。由于由下蹲轉為直立時,重心上升,無形中對自己做功,增加了重心的勢能。因此,每蕩一次,蕩人的能量就增加一次。這樣,總能量就積累得越來越多,秋千就蕩得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