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普遍的看法是,教會壓制異議,維護地心說的立場,影響了日心說正確思想的傳播。這其中的確有原因。
然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異端,直到1323年,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體系才得到教會的正式認可,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才得到教會的支持,也就是說,教會的影響力只持續了300多年。
另一方面,繼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古希臘學者阿里斯塔克斯提出了日心說:太陽和恒星都是靜止的,而地球和行星則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后來,學者們不斷提出新的觀點,質疑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為什么在沒有教會支持的情況下,經過1500多年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理論的權威性仍然沒有被撼動呢?
答案很簡單: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總體上是正確的。事實上,直到 17 世紀末,它還在大學里被當作正確的理論來教授。
我們現代人認為地心說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地球圍繞太陽轉。在那個年齡,我們根本沒有判斷力。如果我們在新的地理體系誕生之前就被教導亞里士多德的物理體系,我們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它是正確的。
上一篇文章《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世界上第一個物理體系的建立》介紹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體系,它建立在當時學者普遍承認的經驗事實基礎之上:
巖石等物體會落到地面。雨水會落回地面。氣體會上升。天體在天空中循環運動。太陽、月亮、行星和恒星的運動方式各不相同。天體不會墜落。物體只有在受到推動時才會移動。地球是一個球體。......
還有一種非可觀察的事實,但卻被廣泛接受的假設:
天體的軌道都是完美的圓形。
亞里士多德的體系解釋了上述所有觀測事實,例如,它引入了以太元素,并將月上空間劃分為月下空間,用來解釋為什么天球上的物體運動與地球上的物體不同。
比如,土壤和水都具有向宇宙中心運動的性質。這是在沒有引力概念、我們知道地球是球體的情況下引入的合理假設。它可以解釋為什么你手里的土一松手就會掉到地上,為什么地球另一邊的物體會掉到地上而不是掉到空中;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海平面能保持一定的曲率;元素的轉化,還可以解釋降雨、燃燒等現象。
它是第一個系統的理論,類似于同一時期的《幾何原本》,引入了可用于解釋地球上常見現象的假設。
如果我們提出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假說,那么根據觀測到的天體運動規律高中物理地心說是誰提出的,我們還必須提出另一個假說,即地球自轉。
在慣性定律和萬有引力還未發現的時代,無法解釋為什么物體被向上拋出后會落回原來的位置,因為地球在自轉,也沒有風的感覺……
地球一邊圍繞天空中的太陽公轉,一邊又自行自轉,這一事實與當時人類所認知的經驗事實不一致,在情感上是難以接受的。
當一些規則以公理化的方式組織起來時,推翻個別公理就變得困難得多。簡單地否定其中一條規則是不夠令人信服的。你必須發現原有體系中的一系列事實錯誤,并對新發現的事實做出合理的解釋,才能徹底推翻原有體系。因此,在發現某條規則錯誤后,更好的方法是補充和完善原有體系,而不是徹底推翻它。畢竟,它在很多其他地方似乎是正確的。
當一個系統的理論建立起來后,就為后來學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省去了建立體系的巨大工作量。如果不斷發現原有體系的事實錯誤,并對新發現的事實作出合理的解釋,就可以建立新的理論體系。
這種系統的物理理論重構,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牛頓的經典物理體系取代亞里士多德的物理體系高中物理地心說是誰提出的,另一次是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核心的現代物理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