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瓦,一年半學完初中數學和物理
七年級期末考試結束后,老大剛結束初中數學、物理第一輪自學,假期結束后做完學校作業,又參加北京研習營,前幾天研習營回來后,打印出2023年鄭州中考試卷,用計時器做了一遍。
數學考了113分(滿分120分),因為幾道大題沒答對被扣了5分,還有2分是寫錯數字的老問題(2/3寫成了2/2);物理考了67分(滿分70分),但是有些知識點我沒答對。
初中數學的正式學習從2022年4月5日六年級下學期清明節開始,到2023年7月5日中考第一輪結束,歷時15個月。正式開始前斷斷續續聽了一些課。以后會更深入的學習(西方難度)。
2022年10月1日開學,七年級上學期國慶假期斷斷續續開始學習,放假后2023年1月1日才正式開始,2023年7月1日第一輪中考卷子就結束了,足足有半年的時間。
回想起來,我們本來可以早半年上初中,六年級的時候,時間會比較充裕。但上了初一之后,時間就比較緊張了。我們起步比較晚,但我覺得我們能達到這個速度,有幾個原因:
一是疫情期間是線上課程,時間比較充裕;
二是孩子的語文、英文在小學就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為初中階段節省了很多時間;
第三,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比較好,在學校的作業量不是特別重,晚上8點之前基本都能寫完作業。
第四,家里人對學校的臨時排名不是特別在意。孩子入學時,年級排名前五,期間掉到40多位,兩次都是20多位,最后一次排在第三位。年級有1500多名學生,排名不影響考入前三名高中,學校也不在意,只要上課寫作業就行,不選課,也不額外買教具。
第二學期,我連四門課都沒背過,當然我還是整理了筆記,課后定期總結。地理因為課上學不到,所以額外做了一個教學指導。我不是很贊同,不過孩子愿意做的話,也沒關系。
說白了,主要就是做選擇,時間精力的選擇,科目的選擇。
個人認為,不走比賽路線的話,孩子智商在130以下,也就是前3%-10%,這個路徑和進度可以做參考,不謙虛的話,在普通孩子中也算是尖子生了。
初中數學中用到的時間、數據與路徑
課外總時間(小時):第六學期130小時+第七學期100小時+第七學期200小時+第七學期60小時+第七學期180小時=670小時
大致是,學期期間,周中每天晚上學習一小時,周末每天學習四五個小時;寒假和兩個暑假,每天學習四五個小時(后期包括數學和物理的時間合計)。
第一輪和第二輪并不是完全分開的,而是以螺旋式交替進行,目前七年級、八年級已完成兩輪,九年級已完成第一輪基礎。
第一輪:看視頻+做題。
我買了人教版的全套初中數學教材,也買了周長生編的吳鋒老師的初中數學自學讀本和題根,但是看的不多,主要靠看視頻理解概念,比如朱濤的精英班錄播課(七年級部分)、洋蔥初中數學(部分)、歐拉數學(部分)。
基礎教材我買的是人教版《入門練習冊》全套,七、八、九年級都學完了,除幾何外初中有沒有物理,正確率都在95%左右。我們當地初中數學用的是北師大教材,章節安排不一樣。
第二輪:以視頻課為主初中有沒有物理,深度教學輔助為輔。
視頻課程:斷斷續續聽了PXX創A或西少培優的課程,共計17+17+3+13=50次,每次2小時;看了七、八年級《徐德志針對性班錄播課程》,共計約80節課,每次2小時;看了《根源精品課》《新方法》《數與表達式》《方程式》的講座視頻。
題目:《新思維》,七八年級做完,大概做了90%的章節,幾何稍微少一點。我孩子七年級的《新思維》周考和學校的周考對比過,感覺難度差不多。《萬維尖子生日考》七年級做完,《萬維初中幾何60題》做了一半。
給那些追隨我的人的建議:
準備階段,看視頻洋蔥數學(概念講解詳細,節奏快,沒有廢話),做基礎教輔(五三、啟東、名校、萬維基礎、一關、必做題,隨便一個都行)。強烈建議有條件的話盡量自學,培養自學能力比學習大量知識更有效果。
深化階段:推薦徐德智的科娃;或者找個天才班的老師;或者上重點班,學校老師很牛逼,不用上課外班,都可以。教具、《新思維》、萬維尖子生、學而思秘笈,其他特色教具,根據孩子能力和當地喜好選擇一套。不一定要為了中考才做,但為了拓展思維,讓高中更輕松,建議做。(《新思維》《大視野》《小藍皮書》都是以比賽為主,能不能做,還是要看孩子自己。)
初中物理中用到的時間、數據和路徑
課外總時間(小時):7個秋季20小時+7個冬季60小時+7個春季130小時=210小時
教材內容:《課本重點》+《初中生必練題》。
我是八年級學完數學之后才開始學物理的,數學學到一定程度之后,初中物理就很簡單了,只有光學,浮力,電學中的歐姆定理等幾個稍微難一點的知識點,這些也就在B站看了一些相關的講解視頻而已。
力學部分比較重要,北師大版是八年級下學期的,還買了《走進重慶高中》八年級和《王朝霞期末考卷》八年級(大部分都能做97.98到100分)。
我上了PXX的習邵培友課12次,主要講力學。我孩子覺得這純粹是預科班,沒必要上。但上完課后,概念清晰了起來。做八年級《新方法》的時候,以前只能做到70%,聽完課后能做到90%。
感覺數理的話,初中階段如果學好課程內的基礎,在基礎教材上達到90%以上的正確率,以我孩子的智商125左右計算,一個學期大概需要30個小時的教材;如果想進一步深化,在重點班的周測中達到95%左右的正確率,并做期末題,至少要花一倍的時間;如果考慮銜接高中,或者參加初中的聯賽,不知道還要花多少時間。
對了,初一有1節數學課,每周6+3節課,輔助教材是《基礎小冊》《名校課堂》《必做題》,期末考試是《必做卷》。粗略算下來,每學期的課時和作業大概有150個小時,初中三年有六個學期……
我算了一下,嚇了一跳,感覺里面的內耗很大。
如果重新安排課程章節,讓學生學完95%就可以通過,減少不必要的復習和練習,早點完成初等數學和物理的學習,進入高等數學和物理的學習,這些孩子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