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中淺談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策略》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上人人文庫搜索《[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中淺談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策略(4頁珍藏版)》。
1 淺談中學物理探究教學的策略 摘要:探究教學是物理教學的必然要求,中學物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教學可以從創設激發好奇心的問題情境、提供結構化材料、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問題情境 結構化材料 學習氛圍 無論是絕大多數一線教學工作者,還是從事理論研究的教育專家,都不否認探究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具有諸多優勢,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開展探究教學十分必要初中物理職稱論文,有著很好的理論基礎。那么,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教學,應采取哪些具體策略呢?從我的教學實踐中,感觸頗多,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第一,創設激發好奇心的問題情境。問題和疑問是探究的出發點,也是探究教學的一個基本特征。開展中學物理探究教學,要努力創設物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物理問題情境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我認為,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例如,在研究物理狀態的變化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冬天田野里的霧氣、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積雪、樹枝上的冰柱;展示春天來臨時冰雪融化成水的過程;展示爐子燒水時水壺冒出的白色蒸汽,茶杯上的白色蒸汽遇冷變成小水滴。創設“霧、霜、雪、冰是怎樣形成的?”“水為什么會變成白色蒸汽?”“白色蒸汽為什么會變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創設物理問題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學的良好開端。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是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服務的。創設情境要把學生置于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同時,要使他們能夠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自行獲取知識。在教學中,要盡量為充滿求知欲望的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抓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興奮點,這是培養學生探究和創造意識的前提。 1好奇心是人對事物因不了解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它能使人主動接受未知的事物。創造力就像一顆種子,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育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因此,物理教師要創設這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探究環境。創設問題情境是一個靈活多變的環節,體現著教師的經驗和智慧。 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盡量通過實物、模型、演示實驗或電子教學媒體等方式展現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幫助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應圍繞探究主題進行精心設計,使探究問題逐步深入、層層推進,直至獲得新知識。例如,以密度為例研究探究教學問題情境的設計,可分為以下兩個步驟:2首先,明確物質的性質及其作用:(1)讓學生辨別水和酒精,說出辨別的依據是什么。
然后教師講解物質之所以能通過氣味區分初中物理職稱論文,是因為氣味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氣味。 (2)讓學生辨別銅絲和鐵絲,并說出辨別的依據。 然后教師講解物質可以通過顏色區分,也就是說顏色也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3)提示:氣味和顏色是物質的屬性,此外密度等屬性也是物質的屬性。屬性是物質的某些屬性,可以用來辨別它們。 二是提出問題: (1)取一塊小鐵、一塊大鐵、一塊木頭,分別用相同顏色的紙包起來,使小鐵的質量小于木頭的質量,大鐵的體積大于木頭的體積。讓幾位學生辨別。然后討論:辨別的依據是什么? (2)指導:當只看質量因素或體積因素無法區分物質時,考慮是否同時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 (3)提示: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可以結合起來識別物質,那么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物質的一種性質。一般來說,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首先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其次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動機;第三要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具體的問題上,而不是一般的問題上。這樣可以為下一步的實驗和理解密度做好充分的準備。其次要提供結構化的材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收集事實、參與實踐、親眼觀察實驗和操作,通過動手、口述、腦力勞動等方式獲取知識。
如何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數據收集策略應遵循的原則。教師應為其實踐創造條件,提供結構化材料,即使用時能揭示自然現象之間一定關系的材料。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性,選擇與揭示科學概念相關、有吸引力、使用安全、適合學生自主探究的材料。作為結構化材料的提供者,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根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尋找材料,適時適量地提供材料。讓每個學生通過動手和各種感官認識和理解材料的性質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切可以準備的材料。因為學生身邊的材料能讓他們感到熟悉而不陌生,讓他們覺得科學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因此,實驗操作材料的種類不受限制,從各種日常小物件到特殊的實驗材料,幾乎都可以包括。 例如:在學習溫度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形成溫度的概念,并說明溫度計是測量溫度的科學工具,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感覺。于是設計了如下的實驗:先給學生準備三杯不同溫度的水,冷、溫、熱。學生可以把左右手的手指同時放進冷、熱水杯中,說出自己的感受。再把手指同時放進中間的溫水杯中,兩根原本在冷水杯中的手指的感覺是原本在熱水杯中的手指感覺更熱,原本在熱水杯中的手指感覺更冷。
這種對同一溫度的物體的不同感覺,說明人的感覺往往是不準確和不可靠的,需要溫度計這樣的科學工具來進行測量。這里需要準備含有三種不同溫度的水的實驗材料,老師要事先有全面的考慮。 3.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活動的需要。建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協作環境是建立良好氛圍的方法和目標。教師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這種學習環境的創造者和示范者。 1 建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協作環境是建立良好學習氛圍的方法和目標 我們主張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的支持者。因此,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需要?!皫熒印笔侵笌熒g的互動和相互影響。 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影響,不僅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與互動。在教學實踐中,我感受到,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當他們的意志力還比較薄弱的時候,師生之間的情感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推動作用固然重要,但決不能忽視學生對教師的推動作用。要承認有些物理現象、物理問題是學生最先發現、最先提出的,有些問題學生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時教師要能夠放下架子,平易近人,這樣不僅能使教師自身得到提高,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與鼓勵。
“生生互動”是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影響,包括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等。雖然中學生在這方面還不成熟,還難以組織起良好的合作,但這種合作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物理知識,特別是目前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識,比較有趣、貼近生活,所以物理課是培養學生合作、提問、討論、總結、進步的最佳場所,也能更好地鍛煉和提高物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探究式教學能力。2教師是良好學習環境的創造者和示范者。在這方面,我國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因為在目前的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是“聽老師的命令”,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見。有人對我國小學生的言語交流行為進行了調查。 課堂上學生回答教師提問的次數占學生課堂交往行為總數的93.8%,而學生的質疑、反對等行為所占比例則微乎其微,分別占17%、27%和18%。3再看看我們中學課堂,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課堂活躍度降低,中學課堂尤其死氣沉沉,顯然這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學生在課堂上感到自由、輕松,這是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兩個重要條件。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創設活躍、快樂、嚴肅、有序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大膽提問。
4 教師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影響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特別是不同的意見,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是自己的朋友,可以相互討論甚至爭論,沒有距離感和畏懼感。浙江一位數學名師在《情境中的猜想與探究中的驗證》中寫道: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數學活動的過程”這一理念。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學生自己發現的知識才是深刻的、真正相信的、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 5 這充分揭示了良好學習氛圍的前提是: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物理教學也是如此,物理教學也強調開放、合作學習,允許不同意見的產生,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性格差異。策略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體現在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中,它不是幾句話就能概括的,也不是存在于固定的公式中。 我們需要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探索。只要我們的教學工作者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不斷總結經驗,就一定能夠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開展探究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參考文獻:1.王永紅.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4(27):1-32.趙毓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573.吳康寧.課堂教學的社會調查?教學研究,1997(2):18-204.阮志明.論物理實驗教學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湖南中學物理,2004(7):16-175.陳莉.情境中的猜想,探究中的驗證?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