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中學歷選拔考試(廣東試卷)
地理
本次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部分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每題列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
進入21世紀,長江下游跨江橋梁、隧道建設發展迅速。據研究統計,2000年長江下游跨江橋梁、隧道僅有4座,2008年為9座,2016年為17座。圖中顯示了這三年間長江下游部分市縣不同直線距離區間車輛到達對岸平均所需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問題1和問題2。
1.與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長江下游兩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車輛過江平均時間減少情況如下:
A.明顯增加B.保持不變C.略有增加D.減少
2.根據圖中信息,我們可以判斷長江下游南岸的市、縣有( )
A. 道路網絡更加完善 B. 交通更加繁忙
C.人口較為稠密 D.河網較為密集
露點溫度是指在氣壓不變,水汽不增不減的情況下,非飽和空氣因冷卻而達到飽和的溫度。 圖中為2020年11月18日至19日吉林省某氣象站記錄的一次強降水過程的相關信息。 據此完成問題3和問題4。
3.本次降水過程呈現的天氣變化有( )
A. 大雨、凍雨和雨夾雪、雪和暴風雪 B. 大雨、凍雨和雨夾雪、雪和暴風雪
C.雪、風雨、凍雨夾雪D.晴天、凍雨夾雪、微風和毛毛雨
4.本次天氣過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強對流B.逆溫加強C.暖鋒過境D.冷鋒過境
珠三角地區的某村落,保留著大量水上古建筑、古塔等建筑。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隨著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村落人口不斷外流,村落逐漸空心化。近10年來,該村特色產業發展迅速,返鄉居民數量大幅增加,成為鄉村振興的成功典范。據此完成第5、6題。
5.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造成該村人口不斷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 出國探親訪友 B. 受城市就業機會吸引
C.人口數量已超過合理容量 D.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
6. 近10年來,該村最有可能發展較快的特色產業是( )
A.農業種植業及水產養殖業 B.公共衛生及文化教育業
C.旅游服務和文化創意 D.先進制造和技術研發
浙江省溫嶺市制鞋業發達,Z鎮是該市最大的制鞋基地,制鞋業始于上世紀80年代。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該鎮制鞋業發展更加靈活。圖中是Z鎮制鞋業的發展歷程。據此完成問題7和問題8。
7.電子商務的發展對該鎮制鞋業最直接的影響是( )
A.提高制鞋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 B.加速生產要素流動,擴大市場
C.生產更加集中,營銷渠道更加穩定D.制鞋工藝更加規范、統一
8.進入智能化建模階段,該鎮制鞋業最顯著的變化是( )
A.原材料和供應渠道更多 B.加工、生產和供應周期更短
C.提高研發、設計和服務水平 D.增強成品庫存和分銷能力
2019年5月28日,研究團隊利用往返探空氣球,在長沙天文臺(北緯28°07′,東經112°17′)收集了4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探空氣球記錄的太陽短波輻射變化信息(圖a)。圖b為其中一個時刻太陽光的示意圖(陰影部分代表夜晚)。根據此信息完成第9題和第10題。
9.在圖a中,與圖4b所示時刻釋放的氣球所接收的太陽短波輻射的變化相匹配的曲線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探測結果表明,氣球白天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這是因為隨著高度的增加( )
A. 二氧化碳的量減少 B. 空氣溫度下降
C. 大氣越稀薄 D. 人類干擾越少
一位中學生在山西太行山青龍峽風景區考察時發現,這里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兩邊巖壁直立,軟硬巖層交替,陡壁下常堆積崩塌物,而崩塌物主要來源于硬巖層。圖為學生繪制的巖石崩塌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1、12題。
11. 滑坡主要發生在堅硬巖層中,因為( )
A. 軟巖風化侵蝕速度更快 B. 硬巖受到的重力更大
C.軟巖抗侵蝕能力較強 D.硬巖水土侵蝕較嚴重
12、下列學生提出的防治滑坡災害的措施中,哪一項無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完成?( )
A.巖土變形預警 B.危巖體清除
C.氣象水文預報 D.游客行為監管
氈層是由土壤物質與植物根系相互纏繞形成的氈狀表土層,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和極地地區。青藏高原的氈層雖然厚度不大,但堅韌而富有彈性,是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與母質為基巖風化物的土壤不同,此處氈層中的細小土壤物質主要是由風搬運輸入的外源塵埃。圖為青藏高原某地的氈層景觀。據此完成13、14題。
13.青藏高原草毯層風輸送塵增加,將導致( )
A.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速下伏基巖的風化、破碎 D.有助于形成耕作土壤
14.青藏高原某地區的草毯層如果遭到破壞,將導致局部地區( )
①草原初級生產力下降 ②凍土融化速度減慢
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④增加地表侵蝕強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圖中顯示了近幾十年來長三角地區各城市要素向特大城市郊區擴散的三個階段。利用此圖完成問題15和16。
15.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城市要素向郊區擴散的驅動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長、社區轉型 B.社區轉型、政府引導
C.企業參與、人口增長 D.政府引導、企業參與
16.與第一階段相比,第一階段郊區演化最顯著的特征是( )
一、產業布局更加均衡 二、產城融合進一步加強
C.空間結構單一 D.居住功能弱化
二、非選擇題:共52分,考生應按要求作答。
17.(2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龍膽(圖1)是我國傳統中藥材,喜濕、怕澇,適宜在溫暖涼爽的氣候、微酸性土壤環境中生長。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地處長白山麓,素有“八山分水田”之稱(圖2為該縣三維地形圖)。大部分地區土壤pH值在5.5~6.8之間。該縣是我國優質龍膽籽產地和最大的種植基地,栽培歷史悠久。2008年,“清原龍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此前,該縣龍膽生產以個體戶為主,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業少,產品價格低廉。 近年來,該縣通過“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的新型組織模式地理試卷,提升了龍膽產業效益(圖3)。
(1)分析該縣適宜規?;N植龍膽的自然地理條件。(8分)
(2)簡述農戶參與圖10所示的新組織模式能得到的利益。(6分)
(3)該縣如何發揮“清遠龍膽”品牌優勢,進一步打造優質龍膽產業基地?(8分)
18.(2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盛行西風。巴音河在宗吾龍山以南已形成大面積沖積扇。2015年12月,當地對山體出口處長約4公里的巴音河河道進行了硬化處理。圖a為巴音河沖積扇及周邊地區地理環境特征;圖b為圖a中P1、P2點間的水文地質剖面圖。
(1)分析圖a中布黑特山西南麓沙丘大規模發育的主要原因。(6分)
(2)如圖b所示,巴音河所在區域地下水含水層明顯增厚,且河流以南存在地下水溢流現象。請從地質構造角度分析造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8分)
(3)指出山區入口處巴音河硬化對其下游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并說明原因。(6分)
19.(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日本海背靠歐亞大陸,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結成海冰。洋流系統對日本海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有重要影響。末次盛冰期最冷時期(約21000~18000年前),日本海幾乎與外海分離。在隨后的氣候變暖過程中,約17000~15000年前再次轉冷,日本海西部沿岸附近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明顯減小。約8000年前以來,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呈現同步增強特征。圖中顯示了日本海所處位置及其現代洋流分布。
(1)分析距今約1.7萬年至1.5萬年間,日本海西部近海海域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明顯減小的原因。(6分)
(2)有人認為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約8000年前,有人不同意。請根據所給材料,陳述支持的觀點并說明理由。(4分)
多項選擇
1D(減少)
2A(更好的道路網絡)
3A(刮風、下雨、雨夾雪、下雪)
4D(冷鋒過境)
5B(受城市就業機會吸引)
6C(旅游服務和文化創意)
7B(生產要素快速流動和市場擴大)
8C(提升研發設計和服務水平)
9A(①)
10C(大氣層較稀薄)
11A(軟巖風化侵蝕更快)
12B(危險巖石清除)
13D(幫助形成耕作土壤)
14C(①草地初級生產力下降+④地表侵蝕強度增加)
15D(政府引導,企業參與)
16B(加強產城融合)
17.(22分)
(1)地處東北部,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涼爽;(2分)季風和地形對該地區產生影響,降雨充足;(2分)山地、丘陵地形利于排水;(2分)坡耕地面積大,土壤大多呈微酸性,適合大面積種植。(2分)
(2)農戶通過土地租賃、投入、勞務等方式獲得經濟收入;(2分)農戶可從基地、企業獲得資金、技術、培訓支持;(2分)種植或加工的產品由企業收購,產品銷售有保障。(2分)
(3)加大品牌宣傳和營銷力度,加強交易集散地建設,擴大市場影響力;(2分)進一步選育優良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夯實優良品種繁育和供應基地;(2分)建設精深加工基地,吸引知名企業和人才、技術、資金進駐,生產優質龍膽產品;(2分)利用品牌優勢,打造健康養生、科普、研學、文化創意等產業基地。(2分)
18.(20分)
(1)布赫特山以西地區富含細粒碎屑物;(2分)盛行西風將沙石輸送地理試卷,形成風吹沙流;(2分)西北—東南向的布赫特山對沙石進行擋沙,沙丘北側局部地形疊加,有利于沙丘的發育和生存。(2分)
(2)該區域為向斜構造,有利于沖積物的堆積;(2分)斷層加劇了凹陷,進一步增加了沖積物的厚度,導致含水層明顯增厚。(2分)德南隆起及背斜構造阻擋了地下水的水平運動,抬高了地下水位;(2分)地下水通過河流兩側斷層處的通道溢出地表。(2分)
(3)影響:造成下游地下水位上升。(2分)原因:河道硬化,使出山口區域河水入滲減少,流向下游的徑流量增加;(2分)下游河段入滲量增加。(2分)
19.(10分)
(1)氣候變冷,夏季風減弱,海水擾動減少;(2分)日本海西部近海海域海冰面積擴大且持續時間變長,不利于上下層海水交換;(2分)海平面下降,日本海與外海交換減弱,洋流影響減弱。(2分)
(2)同意:現代對馬暖流影響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2分)約8000年前后,這些海域上、下層海水的交換強度開始同步增強,反映出對馬暖流自此開始全面影響這些海域,表明現代對馬暖流已基本形成。(2分)
不同意:約8000年前后,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開始同步增強,這只能說明當時對馬暖流較強;(2分)由于影響洋流的因素復雜,該現象不足以支持現代對馬暖流是在此時形成的。(2分)
2023年是廣東中學首次使用新課程標準、新教材后自主研發的高考試題,試題在題型結構、呈現方式上延續了2022年的風格特點,穩中有新,考試內容更加全面;教學與考試銜接落實到位,順利完成了首次基于新課程標準、新教材研發試題的平穩過渡。
考試題目具有以下特點:
1、立足地理特點和價值,關注建設成就,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試題精心選取體現時代精神的有關素材,充分展現我國當代偉大建設成就,并將樹立正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德育目標滲透到試題之中。
例如,5-6題以近年來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的珠三角地區某僑村為背景,這一真實案例體現了我國鄉村振興取得的成就;7-8題以浙江省溫嶺市某鎮電子商務發展對制鞋業的促進和影響為背景,切合當前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2.注重地域核心能力考核,增強人才選拔與分化功能。
試題全面落實高考評價體系“一個核心、四層四翼”的要求,以真題為載體、以解決真問題為任務,著力提升人才選拔和差別化功能。
(1)首次設置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
第19題第2分題首次采用開放式提問形式,要求考生根據所給材料明確表達對現代對馬暖流是否形成于8000年前的態度,并說明理由。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認知態度,形成科學的思維觀。
(2)加強地理素養考核。
掌握獲取和解釋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地理實踐能力的基礎。試題重點考查考生對地理信息的挖掘、組織和分析能力。如第3-4題通過一次強降水過程的相關信息,全面考查考生對氣溫、風速、水汽凝結變化過程的認識。
區域認知是地理學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第18題以巴音河流域為對象,綜合考查考生對自然和人類活動對該區域地理環境變化影響的認識。對考生從不同空間視角全面認識特定區域地理環境變化提出了較高要求。
(三)發揮積極引領作用,助力素質教育改革。
測試題目情境生動、探究性素材豐富、時代感強、形式活潑,出題方式和設置也較為友好,充分體現了當前地理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成為助力素質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1、有利于引導中學教學回歸地理,回歸地理本質。測試題充分體現了中學地理教學需要回歸關注地理過程和因果機制的取向。首次提出的開放式測試題,對于引導中學地理教學具體過程的實施具有積極意義。
2.有利于在中學教學過程中樹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地理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多學科學科,2023年考試試題內容涉及氣象學、氣候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和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引導中學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
總體來看,2023年廣東地理考試試題具有較強的價值引領和素養導向作用,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價值,全面考查了學生對地理信息的獲取、分析、總結、邏輯思維等各項能力,對于引導學生培育家國情懷、提升地理學科素養、促進廣東省中學地理教學改革與實踐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