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課本知識連接
02
高中物理模塊與知識結構
1. 高中物理課程結構
高中物理課程共12個模塊初中高中物理銜接題目,每個模塊為2學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為共同必修模塊,其余為選修模塊。學生修完共同必修模塊后,可獲得4學分,之后必須選擇學習另一個模塊以完成6個必修學分。在獲得6個必修學分后初中高中物理銜接題目,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潛力和未來職業需求,繼續學習幾個選修模塊。課程結構圖如下。
2. 課程模塊說明
共同必修課程-物理1和物理2是所有高中學生共同的學習內容。
選修課系列——選修課1-1和選修課1-2重點關注物理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
選修課系列 - 選修課 2-1、選修課 2-2 和選修課 2-3 側重于從技術應用的角度介紹物理學。
選修系列——選修3-1、選修3-2、選修3-3、選修3-4、選修3-5著重讓學生更全面的學習物理學的基本內容,進一步理解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更深層次的理解物理學在科技中的應用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03
初中與高中的比較分析
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對比分析
1. 教材特色
初中物理教材的編寫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使學生能夠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識和實際應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的內容多為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定義和解釋簡單、粗略,研究問題多為單一對象、單一過程、靜態的簡單問題,學生容易接受。
高中物理教材的編寫綜合運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建立抽象模型,用數學方法描述物理現象,需要運用抽象概括、富有想象力的假設和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其研究和解決往往涉及研究對象(可能是幾個相關對象)的多狀態、多過程、動態的復雜問題,學生接受難度較大。高中物理教材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嚴謹、簡練,對物理問題的分析和推理科學、嚴謹,學生閱讀和理解難度較大。
2. 教學特色
初中物理教學的特點是課堂容量小,一節課只需要講一兩道物理題。例如,教師講授光的折射現象與規律時,反復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光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折射?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是怎樣的?等等。然后學生思考、解答、總結。由于不需要計算或計算量很少,學生的參與度很高,思維活躍。
高中物理教學的顯著特點是課堂容量大、計算量大、物理思維明顯。通常一節課要解很多題,如勻加速直線運動定律,其方程式多,計算量大,涉及的物理量多,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另外,由于高中物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比如一年級物理課一開始就給出一些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這些概念與初中物理學習的知識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學生在初中沒有接觸過向量,學生很難一下子理解。
最后,小編建議即將進入高中的同學可以預習一下高中物理課本第一章,沒有課本的同學可以通過以下推文進行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