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聲學知識點??總結
>聲音的成因和來源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當振動停止時,物體就不再發出聲音。
振動的橡皮筋產生聲音
1. 發出聲音的物體叫做聲源。
2. 振動的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發出聲音
2. 聲音的傳播
1.初中物理聲音與聲學知識點??總結
>聲音的成因和來源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當振動停止時,物體就不再發出聲音。
振動的橡皮筋產生聲音
1. 發出聲音的物體叫做聲源。
2. 振動的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發出聲音
2. 聲音的傳播
1、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2、聲音可以通過一切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作為媒介進行傳播,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通常被稱為介質。
3.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我們稱之為聲波。
空氣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的傳播形成聲波
4、聲波在傳播過程中,介質本身不隨波向前移動,聲波可以傳遞信息和能量。
數量。
(1)雷聲和雨聲
(二)鞭炮在空中炸開,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3)聽鐵軌的聲音判斷火車的距離
⑷聽蜜蜂飛行的聲音,判斷它們是否采完蜜回來了(5)回聲定位
(6)醫療:利用B超、聽診器;利用超聲波打碎體內的結石(7)軍事:利用聲納探測潛艇、魚雷;利用超聲波干擾信號
(8)工業:聲納測距;超聲波測速;超聲波探傷
3.聲速
1. 聲速是指聲音每秒傳播的距離。
2、聲速與介質種類、溫度有關,當溫度相同但介質不同時,聲速一般不同;
對于介質來說,溫度越高,聲速越快。
3、一般來說,聲音傳播速度在固體中最快,在液體中較快,在氣體中最慢。
4. 記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溫度越低,聲音的傳播速度越低。
5、聲速、傳播距離、傳播時間的關系:s=vt
4.回聲
1.只有人耳才能將回聲與原聲區分開。
2. 障礙物的距離可以通過回聲來計算,要聽到回聲,障礙物的距離至少要達到17m;
公式:s=vt
5. 我們如何聽到聲音?
1. 人耳的結構
1.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用途:用于收集聲音
2.中耳:由耳膜和聽小骨組成。用途:用于傳遞聲音。
3.內耳:耳蝸(富含聽覺神經)。用途:用于感知聲音
鼓膜
人類耳朵的結構
2. 人類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
(輕微地)
3. 兩種類型的耳聾
1. 傳導障礙:耳膜和聽小骨受損
2. 神經性聽力損失:聽覺神經受損
四、認知 1、可以治療傳導障礙,或借助儀器感知聲音;
2.神經性聽力損失無法治療,無法借助任何儀器感知聲音。
6. 聲音的特性(三要素)
1. 音調:聲音的高低音調。
2.頻率:每秒振動的次數。 (1)單位:赫茲,縮寫為Hz; (2)單位符號:Hz
3. 音調由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4、人類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20Hz---
(1)次聲波:頻率<20 Hz (2)超聲波:頻率>
(3)超聲波的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容易獲得比較集中的聲能
超聲波的應用: (1)制作聲納 (2)B超 (3)超聲波測速裝置 (4)超聲波清洗裝置 (5)超聲波
波峰焊機
(4)次聲波特征及監測
(1)特點:傳輸距離遠,輕松繞過障礙物初中物理聲學知識點,可穿透任何空間
(二)監測目的:避免其危害、作為預測地震、臺風的依據、監測核爆炸
爆炸的意思。
人類和一些動物的發聲和聽覺的頻率范圍
頻率/Hz
500
發病率
聽覺頻率
人類和一些動物的發聲和聽覺的頻率范圍
5、各種動物的聽覺頻率范圍與人類有所不同。
6.可在監視器上顯示聲音波形。
7、琴弦越緊,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2. 響度:聲音的強度。
1.振幅:物體振動的幅度。
2. 響度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 響度還與聲源距離有關,距離越遠,聲音越分散,響度越小。
3. 音調:聲音的質量(也稱為音色)
1、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
2、可以通過音色來辨別發聲體。
3.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音調、音色、響度是聲音的三要素,但音調高的聲音不一定響亮,反之,響亮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高。
七、噪聲的危害及控制
1. 聲音的分類
1、樂聲:通常指愉快、悅耳的聲音,其波形有規律。
2、噪聲:通常指那些令人不愉快、惱人的聲音,其波形比較混亂。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凡是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都屬于噪音初中物理聲學知識點,音樂聲也會成為噪音。
3.減少噪音的方法:
在聲源處、在聲音傳播過程中以及在人耳處衰減噪聲。
4.分貝(dB):表示聲音的強度。
0分貝:人們只能聽到最微弱的聲音。30-40分貝:理想的安靜程度
環境,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應超過50分貝,為了保證工作
學習期間的音量不應超過 70 分貝。為了保護聽力,音量不應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