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經過
根據(jù)
蕭伯納曾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我們每個人還是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我們交換一下,我們每個人可以有兩個想法。”平橋中學奎兆經典誦讀工作坊一直致力于以教育經典引領專業(yè)發(fā)展,讓“走近經典”行動賦能教師專業(yè)成長。
平橋中學第四屆學術文化節(jié),我校圍繞《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理念,以“立德育人、幸福育人”為主題,開展課堂教學研討。
本學期伊始,物理組全體成員領取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本,學習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教學理念,并通過相互交流、閱讀報告等方式促進理解消化。通過教學實踐,大家把學到的理論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并通過“同課不同架”、“帶頭示范”等活動,不斷促進理論向生產力的轉化。
讀后感
01
余旭平老師
這本書的內容比較理論化,一開始我覺得枯燥難懂,但讀下去,慢慢進入作者所營造的語境,就會越來越有趣,書中的很多概念都會引發(fā)我這個資深教師新的思考和理解。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最好的設計應該從結尾開始,也就是從學習結果出發(fā)的逆向思維”。作者借助大量各領域的實踐、策略、工具和案例,闡述了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這本書篇幅較長,作者闡述了什么是理解、如何確定目標、使用基本問題的技巧等。書中關于教師設計者應該像評估者一樣思考的建議引發(fā)了我的思考。閱讀過程中,我標記了很多段落,很多地方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在準備教案時,我會想到大學老師教給我的方法和知識,同時也會有很多想法并加以整合,比如鼓勵學生發(fā)表意見或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更多地回憶和聯(lián)想。學生在練習新的運動技術時,要準備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練習時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幫助。這些書中的文字能喚醒我的記憶,引發(fā)我對教學設計的進一步思考和新想法。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還貼心地對可能出現(xiàn)的誤解做了補充說明,并準備了誤解提醒部分。為了讓讀者感受到設計師的思考過程,書中想象了一位老師,Bob James,他偶爾講解營養(yǎng)單元的設計和再設計,我覺得非常有感觸。還有一點是這本書非常貼近教學設計的本質,它基于學習科學、習得理論、認知科學、教學方法等可靠的成果,真正從教育目的和學習者接受的角度去思考教學設計,并提出了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框架和詳細的設計步驟,是一套特別科學的教學設計方法論。
我覺得作為老師全反射的條件,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需要有很多宏觀的思考和想法,也要保持有洞察力和開放性的心態(tài),始終把自己當成終身學習者。也許只有這樣,這樣的教學設計,或者說教學本身,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好的理論和方法其實很多,能用好它們的老師才是稀缺的資源,這也是教育真正昂貴的地方,人本身才是最難復制的。希望未來能利用科技讓大部分的理論和方法不再依賴教育產品,設計出比現(xiàn)在更好、更符合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教學設計!
02
鮑曦老師
“教師就是設計師”是書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話,也是最能引起共鳴的一句話。作為一名教師,在教書育人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設計好每一堂課。因為我們和建筑師、軟件設計師等從事設計職業(yè)的人一樣,也需要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意,去建造屬于自己的“建筑”。我們設計的“建筑”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學全反射的條件,而我們的客戶就是我們的學生。客戶的滿意,在于他們對于所教內容的熱愛、理解和運用。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為了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我們在設計時,必須關注“客戶”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
書中開篇就提出了“逆向設計”的概念,這個詞讓我的設計思維受到了一次大洗禮。以前設計課程時,總是考慮如何教、如何導入、如何引入知識點。根據(jù)“逆向設計”的解釋、澄清、應用、領悟、沉浸、自我認知六個方面,關注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再進行逆向教學設計。
03
荊丹丹 老師
荊丹丹老師介紹了一堂優(yōu)秀的示范課,并結合親身經歷提出了一堂好、通俗易懂的物理課的五項標準:
1、體現(xiàn)“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前概念,關心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習慣,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二是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帶動學生學習,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設計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實踐,通過有效的教學互動與討論,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3、突出物理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開發(fā)最適合教學實際的物理實驗。教師要有熱愛實驗的精神,喜歡在課余時間研究各種稀奇古怪的實驗,不怕反復試驗,永不放棄!
四是能提高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教師要能深入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精髓并超越教材要求,體現(xiàn)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突出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考慮學生未來20年的成長;
5、他有很強的個人風格,特別是對物理的熱愛,很能感染別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聽眾有所得,讓觀眾回味無窮。
樹立榜樣
01
楊月貴老師
基于對“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理解,楊月桂老師以結果為導向,在《動能定理的應用》課堂設計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對動能定理中臨界條件——“停止”的理解,設計通過水平面上的“停止”、斜面上的動態(tài)“停止”、斜面上的“停止”、壓縮彈簧的“停止”等,一步步深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停止”包括運動中速度為零和力的特性,有效突破了本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
02
余旭平老師
余老師的示范課是《光的全反射》。這堂課的重點內容是全反射現(xiàn)象以及發(fā)生的條件。為了突破重點,余老師設計了幾組實驗。通過“水流導光”實驗,首先促使學生思考實驗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和原理,然后通過“全反射實驗”,推導出全反射、臨界角的概念以及全反射發(fā)生的條件。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反射,余老師還演示了光在曲面有機玻璃中的傳播實驗和光纖通信實驗。最后測試學生是否能解釋“海市蜃樓”和“沙漠蜃景”等現(xiàn)象,看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這堂課的內容。余老師在這堂課中通過豐富生動的實驗,展示了理解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03
余世林老師
在《氣體等溫變化》的課堂設計中,余詩琳老師以向微凹的乒乓球上倒熱水的實驗為示范引入課堂:先從微觀角度分析氣體壓強的產生及影響因素,再過渡到宏觀角度;再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從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三個狀態(tài)參數(shù)。利用實驗探究氣體等溫變化過程中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圍繞“實驗思路”、“物理量的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等問題,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控制實驗條件、定量測量實驗數(shù)據(jù)、利用圖像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有效突破了本課所需要掌握的重點難點,強化了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
相同的課程,不同的結構
01
袁先洲老師
袁先洲老師在備課《重力勢能》時,由于學生對重力勢能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引入新課時安排了一個小實驗,讓學生從盲盒中隨機抽取一個物體(橘子、橙子和鉛球),讓其從高處自由落下,看學生能不能接住。當學生抽到橘子、橙子時,很高興,但當一個學生抽到鉛球時,這位學生和下面的學生都露出了非常驚訝的表情,隨后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才得以展開。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充分,知識點落實到位。
02
鮑曦老師
基于對“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理解,鮑曦老師以結果為導向,在《重力勢能》課堂設計中,以重力勢能為主線,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采用集體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上課,并用一些實例讓學生分析理解,課堂以學生探究性學習為主,老師只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有效突破了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
兩節(jié)課結束后,兩位老師首先詳細闡述了各自的課堂教學設計,隨后大家一起進行了課堂評課活動。大家一致認為包老師是一位極具潛力、成長迅速的年輕老師,而袁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激情的老老師。通過他們精彩的課堂,大家感受到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碰撞。大家一致認為兩位老師在學校開設了高水平的同課程異結構課程,他們的課堂貫徹了“定向理解”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再通過思維策略帶領學生體驗探索過程,最后通過方法遷移拓寬學生的思維路徑,在課堂上注重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效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山不嫌高,海不嫌深。心中有方向,行動就有力量。平橋中學物理組此次學習討論活動,目標明確,內容豐富,幫助全體物理教師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力量,提升了物理組成員的專業(yè)知識和教育理論水平,為提高組員今后的課堂教學能力,推動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保障我校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信物理組老師們會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教育智慧,譜寫出美麗燦爛的畫卷,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