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我無法同時走兩條。我久久地佇立著,凝視著其中一條,直到它拐彎消失在樹林里……樹林里分出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條,從此改變了我的生活。”
這是詩人羅伯特的《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受朋友啟發的詩。他想表達的,正如詩中所說,我們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但無論選擇哪一條,你都可能后悔。如果注定是這樣的結局,那就選擇那條你從未踏上的路。
翁帆曾用這首詩形容自己,她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這條路讓她的人生很不一樣,這條所謂的人跡罕至的路,就是嫁給大她54歲的楊振寧教授!
正常分娩,情緒受挫
翁帆1976年出生于廣東潮汕,年輕的時候生活平凡,從汕頭大學畢業后一步步在汕頭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并不順利,工作一個多月后她就辭職,離開家鄉去深圳一家高爾夫俱樂部工作。
在深圳工作三年后,翁帆的事業并沒有什么發展,但她至少有了第一段感情,與一名香港公司職員相戀,并順利結婚。可惜這段婚姻并不穩定,兩年后翁帆決定離婚。
翁帆上大學時,對自己的未來抱有無盡的憧憬,卻沒想到接二連三地遭遇挫折,不僅在工作上未能施展才華,在感情上也遭遇挫折。
于是離婚之后,翁帆決定繼續深造,尋找自己最初的熱情和初心,于是報考了研究生。2002年,翁帆順利進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攻讀碩士學位。
那么,看上去如此普通的翁帆是如何與楊振寧教授扯上關系的呢?
大學友情、賀卡指導
這個故事要從翁帆在汕頭大學讀書的時候說起。1995年夏天,汕頭大學舉辦了世界物理大會,作為著名的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自然被邀請出席,他的妻子杜志麗也隨同出席。
當時還是大一學生的翁帆被選為大會志愿者,被安排接待楊振寧夫婦。翁帆年輕活潑可愛,很有禮貌,很受楊振寧夫婦的歡迎。于是物理會議結束后,雙方留下了聯系方式,一直通過書信保持聯系,逢年過節還會互致問候。
翁帆最初是楊振寧、杜致禮的學生、學弟。
大學畢業后,翁帆保持著這個習慣,2003年圣誕節那天,她給杜志立寄了一張節日賀卡,但她當時并不知道杜志立已經去世,因此賀卡未能成功簽收。
郵遞員根據卡片上寫的聯系方式,找到了已回國定居香港的楊振寧的家。楊振寧對翁帆一直很有好感,起初他只是想照顧一下這個心心念念的晚輩,于是就聯系上了翁帆。
從200年4月2日起,兩人開始頻繁見面。
曾幾何時,他們彼此相愛,心貼得很近,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這種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靠年齡,不靠家世,不靠學歷,只靠讓對方看到光明。
2008年,楊振寧在《黎明集》一書中寫道“我已85歲高齡,再也看不到黎明,翁帆答應替我去看看”。
年齡相差如此巨大的兩人,并不懼怕外界的流言蜚語,也不因世俗的眼光而退縮,2004年12月24日,時年82歲的楊振寧教授與28歲的碩士生翁帆喜結良緣。
有句詩云“你生前我未生,我生前你已老”,但翁帆似乎并不介意丈夫年老。與其抱怨時光不公、后悔錯失良機,何不抓住當下?
外界質疑被駁斥
但顯然,兩人的愛情如此深厚,公眾并沒有因此停止對他們婚姻的質疑。楊振寧教授一生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物理學研究上,事業有成,功成名就,而翁帆卻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而且年紀輕輕就放棄自己寶貴的青春,嫁給如此不平凡的男人,其用心難免受到質疑。
外界的評論大多指向翁帆,一個曾經被杜志立溫柔對待的少女,怎么會在晚年霸占自己的丈夫?難道她看重楊振寧教授的晚年,只看重他的遺產?
這是否真是翁帆的目的,其實從她結婚之后發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丈夫是杰出的物理學家,按理說翁帆這一生會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自己不用干什么就有頭銜,但她并沒有放棄學業,2011年她考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不僅如此,她還與丈夫楊振寧翻譯了《團圓》等作品,此前的《晨光集》也是楊振寧與翁帆合著的。同時,夫妻倆還樂于做社會公益,先后捐贈了三件熊秉林先生的精美雕塑作品。
不過因為這一段在娛樂圈猶如地震的婚姻關系,楊振寧和翁帆一直被扣上“婚外情”的帽子,很多人說起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就,不是他們對中國的貢獻,而是他們那段離奇的愛情故事。
如今,15年過去了,楊振寧和翁帆的感情依舊堅貞不渝,他們超越年齡的愛情,只是忘了歲月,而不是愛情。
翁帆在采訪中表示,為了適應楊振寧的生活方式楊振寧是否已去世,她開始早睡早起楊振寧是否已去世,早餐也是她自己做的,楊振寧上班后,她就在家里看書、修改論文,晚飯后,兩人手牽手走在校園里,就像一對普通的校園情侶。
無論是戀愛的契機,還是戀愛前的羞澀、曖昧、自我懷疑、最終的決心,他們的愛情旅程和我們大致相同。一切美好的愛情,一切道德的愛情,一切不傷害他人的愛情都是美好的,不容質疑的。
翁帆和楊振寧的婚姻確實很罕見,正如她自己所說,她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但因為他選擇了一條別人不敢走的路,她收獲了幸福的婚姻,也收獲了人生的另一道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