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科研機構的領導,楊振寧不僅充分放權,只顧全局、顧戰略,而且對重要事項的細節也十分重視。作為一個做大事的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后不久,楊振寧就在香港注冊成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有限公司”,并在香港和美國募集資金。楊振寧深知,只有財務自由,才有招募優秀人才、開辟新研究方向的自由。為此,楊振寧一方面將個人積蓄和位于美國長島的一棟3英畝的別墅捐獻給基金會;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向香港的朋友和愛國人士募集資金。 正是有了這筆基金,高等研究院才得以引進美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先生全職到清華工作,并設立了“楊振寧講席教授”的職位,給翁正宇、王小云等一批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較優厚的工資,給博士生、博士后稍好一點的待遇。楊先生不僅自己不拿一分錢給基金會捐款,而且回國后把國家給他的每年100萬人民幣的津貼中很大一部分捐給了中心,作為日常開銷,使中心得以更好地運轉。
圖3清華大學向楊振寧先生贈送九十壽辰賀禮。
圖4 楊振寧先生回國后發表的27篇文章清單。
一個科研機構要想成功,正確選擇研究方向、引進一流的科研人員是關鍵。楊先生最初確定的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是理論物理和數學,其中理論物理側重于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的研究。為此,中心邀請了張首晟、溫小剛、李東海、何天倫、華太立等一批國際物理學界該領域最優秀的華人學者到高等研究中心工作,他們為高等研究中心做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在楊先生的感召下,國際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泰斗姚期智先生全職加入清華高等研究中心,隨后又引進了數學與密碼學交叉領域的杰出女科學家王小云,還聘請了一批微軟亞洲實驗室信息領域的領軍人物作為兼職人員,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也增加了理論計算機科學。 楊先生在招募優秀人才到高等研究院工作時煞費苦心。對每一位候選人,楊先生都仔細研究他們的學術背景和已有的學術成果,經常是一人談幾場,一人談幾場,最后才確定一位。高等研究院在研究人員結構和行政運行機制上,采取了類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做法,本著“精干、擇優、流動”的原則,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從國內外招募科研人才,營造寬松的環境,埋頭進行科學探索,培養頂尖人才。20年來,高等研究院已經成為一座學術氛圍濃厚的“學術殿堂”,常年有一流的學者來此做報告,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一大批活躍在物理學前沿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聚集在這里,青年學子刻苦鉆研,相互學習。 多學科交叉融合產生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培養了一批學術精英,對清華的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正如清華大學原校長陳吉寧所說:“在楊振寧的推動下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不僅對學術前沿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管理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振寧先生在改變清華物理系面貌方面起了關鍵作用。2002年6月,時任校長王大中聘請楊振寧先生、沈遠然先生、沈志勛先生、沈平先生組成國際評審委員會,對清華物理系進行了第一次國際評審。評審委員會成員沈平、楊振寧先生四人用了整整兩天時間,聽取了各課題組的綜合匯報,參觀了多個實驗室,與院、系領導、教授、院士進行了深入交流,并與青年教師、學生、實驗員、行政人員、系務委員、教學委員會委員進行了座談。隨后,評審委員會經過多次認真討論,向學校提交了評估報告。國際評審報告在學校引起很大轟動,學校領導要求物理系成立專門小組,對評估報告的建議進行討論和落實。 我當時是高等研究中心的教授,正是在討論落實評估報告的時候,我開始插手物理系的事務。2003年我擔任物理系主任之后,要求全體教職工將這份評估報告公開,這在系內引起了很大的討論甚至是爭論,因為很多人從來沒有看到過一份評估報告能如此尖銳地指出存在的問題,如此明確地指明發展方向。有的老師覺得報告過于敏感,不宜公開;但我認為這對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未來至關重要,所以我最終向全系公開了它。報告中最重要的是,它對清華物理系的發展方向給出了明確的指引:第一,“系里的實驗研究亟待加強”; 第二,“同意選擇凝聚態物理作為主導學科,目前系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力量極其薄弱,納米材料生長、超導應用方面的工作多屬于化學、材料、工程等,物理性質研究很少。物理系應該提升物理性質研究水平,包括更多凝聚態物理的不同領域,促進理論和實驗的合作與交流”“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發展前景極其艱難,不宜在這兩個領域增招人員”;第三,“學校應該創造以教學為榮的環境。明確教學仍然是一所大學最重要的任務,即使在重視科研的今天”“要求每個教授在正常情況下每學期都要授課,促進教學與科研融合。鼓勵科研成績突出的教授講授基礎課。明確規定教學工作是考核的重要內容”。 這三點對于清華物理系的后續發展具有綱領性,對學科布局的調整、發展重點的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3年,薛其坤課題組在實驗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想,如果沒有楊先生的幫助楊振寧請回了多少科學家,這個成果也不會出現。一方面,楊先生邀請張首晟到高等研究中心做客座教授,張首晟引導齊曉亮、劉肇星等優秀博士生進入拓撲絕緣體領域,齊曉亮、劉肇星和他們的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從理論上預言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觀測的機制和實際物質體系。另一方面,薛其坤在楊先生等人的指導下,于2005年來到清華大學,認為清華大學物理系要重點發展實驗凝聚態物理。 正是楊先生為張首晟和薛其坤的合作提供了平臺,才促成了薛其坤課題組在實驗中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先生聽到這個好消息后,非常高興,立即請他們吃飯,并評價說“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圖1是楊先生、薛其坤和王亞宇三人飯后合影。王亞宇是薛其坤的主要合作者之一,從事輸運實驗。這個例子體現了楊先生作為物理學大師和領軍人物的遠見卓識。
2000年1月,我調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任教授。此后,我在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我有幸與楊先生有過多次私人接觸。據我觀察,楊先生在畫了一個圓之后,終點就成了新的起點,他的心態也更加年輕化了。60歲生日時,楊先生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有限的”楊振寧請回了多少科學家,“這種想法在我60歲以前好像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腦海里”。1999年5月,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退休晚宴上,他回憶起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卻將近黃昏”,并用朱自清的“若夕陽無限好,我又何必為將近的黃昏而憂傷”來激勵自己[3]。 然而,2003年他正式回到清華后,寫了一首《歸根》詩。詩中兩句“八十再立業,東籬歸根”表明楊先生想在歸根后開創一番事業。2013年,楊先生與蘇軾合著新書《歸根》卷二。他在評論中將蘇東坡的名言改編為“誰說人生不再年輕?老天給了我們老年的第二春。”[4]顯然,2003年的歸來是一個轉折點。歸來后,楊先生開創了新的事業,也開啟了人生的第二春。
我曾寫過一篇題為《我認識的幾位中國物理學大師》的文章[1],文中用一個詞來形容每位大師。對于楊先生,我思慮再三,最終用了“直率”這個詞。楊先生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我為什么用“直率”這個詞來形容他呢?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直率和真誠。他在《我和父親》一文中寫道:“我知道,直到他去世,他(指楊振寧的父親)在內心的一個角落里,始終沒有原諒我拋棄祖國。”楊振寧和父親一直有著深厚的父子情。楊武之從未對楊振寧入籍一事說過什么,更沒有寫過什么。這句話只是楊振寧內心的感受。我想,只有直率、誠實的人,才會將有損形象、不為人知的內心獨白,透露出來。 另一方面,直率也說明一個人有一顆童心,說話直來直去。經過多年的接觸,我真心覺得楊先生的心理年齡比生理年齡要低,甚至比檔案年齡還要低,他真的有一顆“童心”。
圖22017年9月14日,楊振寧參觀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2003年楊振寧回國,并不是像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想象的那樣“退休”“享受生活”。80年代出生的楊振寧開始了新的事業、新的探索,做出了許多新的貢獻。從80歲到95歲這15年里,他做的事情比大多數科技工作者要多得多、重要得多。
楊振寧先生回國后的新貢獻,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作為一位有遠見的科學領袖所起的引領作用;第二,作為物理學家,在物理學領域所作的具體科學研究;第三,作為教育家,為我國培養優秀青年人才所作的貢獻;第四,作為科學史研究者,寫下一系列巨著;第五,其他貢獻。由于很多人對其中的細節不太清楚,今天,在楊振寧先生九十五歲誕辰之際,我就從這五個方面,展開講一講楊振寧的具體貢獻,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楊振寧回國后的情況。
1科學領袖
幫助中國發展科研,是楊振寧先生的夙愿。楊振寧先生是中美關系中斷多年后,1971年7月第一位回國訪問的美籍華裔科學家。此后,他做了許多實事,一直為幫助中國發展科技事業盡心盡力。回國后,有了更多的空間。在組織領導科研方面,他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成功地創建和領導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第二,為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根本上改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的面貌;第三,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和邵逸夫獎基金會提供了奠基性的指導;第四,對中國的重大科學項目有著遠見卓識的眼光。
早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楊振寧就與好友黃昆認真討論過在中國“組織一個真正獨立的物理中心”,認為其“重要性應高于一切”[5]。楊振寧隨后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成功經驗,使他始終有一個夢想:在中國建立一個類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理論研究中心——幾位世界級的理論大師帶領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引領世界理論物理和數學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正值文革,知識分子被勞動改造,他多次回國探親,在探親期間看到大學教授在工廠里把不同的電阻器分類,他深感“那些年,中國政府的片面平均主義,毀了中國科學[6]”。在第二次回國的一次聚餐上,他直言不諱地向周恩來總理呼吁重視基礎科學。 雖然周總理積極響應,但現實與他的夢想相去甚遠。文革結束后,祖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開始重視基礎理論研究。20世紀80年代,楊振寧積極幫助建立了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和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實驗室。兩個機構都很成功,但并不是他心目中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樣板。1997年,楊振寧應清華大學的要求,建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并擔任名譽主任。經過多次商討,楊振寧和當時的清華大學領導決定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模板,建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