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物理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模型這個詞。模型到底是什么?模型這個概念有多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利用模型呢?可以說,現在你接觸到的所有物理知識都是建立在模型的基礎上的。因此,在學習物理的時候,建立模型是一個基礎。那么什么是建立模型呢?在處理一個實際問題的時候高中物理二級結論高中物理二級結論,用數學關系來描述目標的變化,這就是建立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核心問題:目標、變化、關系。在這個系列專題中,我們將從模型的角度來總結高考物理的解題方法。
疫情嚴重,作為老師,雖然不能沖在前線,但我愿意盡一份力。各地中小學、幼兒園都推遲開學,今天起我的專欄免費(因為不能改成0元,所以價格是0.01),提供給全體學生,直到疫情結束!我也愿意免費為大家解答疑問,可以私信,我會回復大家的疑問!同學們加油!武漢加油!
模型11:垂直平面圓周運動
該模型的三個核心部分是:
目的:解決垂直平面圓周運動
變化:球繩或單軌,球桿或雙軌
關系:向心力的來源及向心力與速度的關系
1. 垂直內圓周運動的兩類模型
一種是無支撐的(比如球體連接在繩索上,沿內軌道運動的過山車等),稱為“輕繩模型”;另一種是有支撐的(比如球體連接在桿上,在彎曲的管道中運動等),稱為“輕桿模型”。
2 兩種垂直平面內圓周運動模型的特點及求解方法
幾個容易出錯的觀點和重要的次要結論
(1)不脫離軌道(例如內軌道模型,小球只在圓的下半部分運動,但并未脫離軌道)≠完整的圓周運動;
(2)超失重問題:圓的上半部分失重,圓的下半部分超重;
(3)對于光滑內軌或系繩球模型高中物理二級結論高中物理二級結論,最高點為臨界速度,最低點速度為5gR的平方根(動能定理)。
(4)一小球從圓心自由落體,在光滑軌道上做圓周運動,最低點對軌道所施加的壓力為3mg,與R無關(動能定理)。
(5)對于垂直平面系繩球模型,最低點與最高點之間的壓強差為常數6mg(動能定理)。
以上就是垂直平面圓周運動的解法,重點在于區分繩球和桿球的區別,另外對次級結論的掌握也能幫助學生快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下面為學生精選例題和相關變式練習(保存后可打印),有詳細的分析過程,希望學生認真練習,有問題可以私信我。
本模型是《高中物理模型方法分析》中的第11個模型,您可以點擊此處查看往期模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