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市二中孫長平老師做“杠桿”市級公開課
主題:杠桿
市級公開課
時間:2009年3月8日下午1:00
地點:第二初級中學
主教練:孫昌平
1. 課程
本課作為《杠桿》這一教學內容的第一課,重點是讓學生認識杠桿及其五要素,難點在于杠桿臂概念的建立。為了突出教學重點,首先設計了撬馬鞍釘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使用簡單機械的好處,認識杠桿初中物理杠桿計算題,認識支點。然后通過對蹺蹺板的觀察分析,提出假設,進而設計一個在水平面上轉動的杠桿,并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杠桿臂概念的形成過程,從而建立杠桿臂概念,知道力對杠桿轉動的影響是由力和杠桿臂決定的。通過課堂練習,進一步強化杠桿的五要素,鞏固和深化本節所學內容。 通過觀察挖掘機的工作,知道杠桿等簡單機械是各種復雜機械的基礎,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過程。
2. 課堂評估
閔行區:
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合理。
學習方式體現了學生發展的理念,投石機、挖掘機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點在探索階段,杠桿臂一直是難點,老師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設計了兩個步驟。
重視教師在探究階段的主導作用,適度引導,適度引領,重視對學生活動的引導。
建議:
1. 由于時間關系,后面的教學沒有對應到介紹,這里的教學可以改進。2. 建議將第二個活動步驟1投影到屏幕上,以節省時間。
奉賢區:
1、本課注重教學細節,如通過撬、馬鞍釘活動讓學生體會支點、杠桿、硬桿、力等基本概念,在學生活動和板書方面注意引導學生。
2.用實驗模擬蹺蹺板留學之路,通過兩項活動來克服困難。
3.所設計的系列活動適應學生心理發展,加深學生印象。
4、通過情境引入教學,從經驗中發現規律。
5.明確角色分配,讓學生談論杠桿作用并用關鍵詞進行總結。
6.研究點選擇恰當。
金山區:
本課使用活動卡。
從活動中處理電力、杠桿和杠桿臂的概念。
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也學方法。
探索自然的入門知識。
盧灣區:
這節課的難點在于杠桿臂的引入。這節課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對以后的老師很有啟發。教學設計師精心為后續的教學打下了基礎,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并將學生活動設計在黑板上以供多種用途。
徐匯區(路易圍)
1.有效突破難點,落實教學目標
1、清楚掌握學生的思維障礙。一堂課上得好不好,關鍵在于老師能否及時發現學生在想什么,從而知道該怎么做。
2、有計劃地設計觀察點,有目的地進行觀察。
3、實驗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生思維、認知的遞進規律進行設計。
2. 學習科學方法
體現建立理想模型的過程。
3. 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所設計的題目需要一定的思考,通過實驗活動可以順利建立桿臂的概念。
4.注重師生互動
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堂交流,注意在講話語氣上與學生進行溝通初中物理杠桿計算題,有效利用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
不足的:
認知沖突不夠;
需要實施技能培訓;
老師的聲音和語調沒有太大的變化。
課后反思
整個課程從備課、課件打磨到授課,我收獲頗多,在很多老師的幫助下,我對這堂課的理解得到了升華,不僅限于這堂課,對我以后的備課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堂課我多次修改教案,多次在不同的課堂上試講,不斷打磨,最終呈現給大家。我的這堂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
成功:
1.能留意課堂上設計的每個活動的目的:
力求讓學生真實體驗概念和規則形成的過程
在活動一(撬馬鞍銷)中,我對活動卡上的撬馬鞍銷活動稍作改動:增加了實驗器材,改變了活動方法。通過第一次撬,體驗到了撬的方法多種多樣,而且“撬”要有一個支撐點;通過第二次“撬”,體驗到了杠桿使用的特點:“撬”時支撐點不動,撬桿(起子)轉動,撬桿硬。讓學生順利掌握杠桿的四個特點:定點、轉動、用力、硬桿。正如評課老師所說,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在想什么,所以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
在活動四(探索性實驗)中,我利用自己設計改造的電子板進行了杠桿實驗,突破了杠桿臂的難點,把原來在垂直平面上難以進行的力的作用線和杠桿臂的描述搬到了水平面上,使杠桿臂這個抽象、晦澀的概念變得直觀、生動,正如評課老師所說,學生一輩子都過目不忘。
2.注意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在學生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杠桿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總結、形成物理概念,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總結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活動三的觀察、分析,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假設,再通過實驗(活動四)進一步驗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學生親身體驗物理概念——杠桿臂的形成過程,進而理解和掌握杠桿臂。
缺點:
1.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和動手能力把握不夠,學生不習慣通過閱讀來學習實驗操作,教師應盡量采用更加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一些技能,如看圖操作等。
2、老師備課不夠充分,老師要多思考、多研究課堂節奏,使各個環節的安排更加合理,有更多時間調整課時,才能讓課堂更加精彩、更加完整。
附件清單:
利用課程計劃修訂稿.doc (1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