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式f=KX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其中K為一定值。K由它本生的物質和結構所決定的,當我們把彈簧拉長,也就是我們將X變大,所以f變大,既我們的克服彈簧做工的拉力越大,既我們約拉越吃力
三個力F1? ,F2 , F3 ,若三個力的合力為零,則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等大反向。
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互逆過程。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和三角形定則。
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過程中,如果把一個力分解成幾個力,那么就不再算原來的那個力(等效替代),同理,如果把幾個力合成為一個力,那么就不再算分解的幾個力。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突出了實踐,強調了知識運用于生活、技術、社會,重視發揮物理課程在科學素養、情感態度、社會價值觀等領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了“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生發展需求”為根本的培養目標,與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學生獲得系統、嚴密、準確的物理知識觀念相比較,可以說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
采用模塊教學——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高中物理課程將高中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三個系列共12個模塊 ,物理1、物理2為共同必修模塊,是所有高中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主要涵蓋了中學物理的核心內容,使學生經歷一些科學探究活動,初步了解物理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體會物理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選修1系列包括兩個模塊,側重于物理學與社會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學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融合,強調物理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選修2系列包括三個模塊,比較注重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學,強調物理學與技術的結合,著重體現物理學的應用性、實踐性。
選修3系列包括5個模塊,本系列各模塊側重讓學生比較全面地學習物理學的基本內容,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較為深入地認識物理學在技術中的應用以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高中物理課程采用“模塊教學”,就使得新課程變得更加靈活、開放,更富有彈性,拓展了課程內容覆蓋的范圍,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課程間在深度和難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和興趣愛好,是過去長期采用的學科課程所無法比擬的,配合新課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保證新課程所追求的基礎性、時代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等目標的實現。
二、實驗的安排不同——充分體現科學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將實驗集中于教材的最后,而且多數實驗都是驗證性實驗,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沒有絲毫作用。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將實驗穿插于課本當中,都采用了實驗探究在學習結論的模式,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探究內容的增多,對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處理實驗數據、分析論證、交流合作等科學素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閱讀材料的變化——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以不同形式設置了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主要包括與科技、社會相關的“STS”、介紹物理學史、科學發展歷程的“科學漫步”、作為課堂知識的有效補充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做一做”等多種形式。這些材料為在物理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高考中的信息題準備了充足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