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若花開,蝴蝶自來。 初中物理 大氣壓 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經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課本和教學大綱與課堂教學之間的紐帶和橋梁,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份初中物理大氣壓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物理 大氣壓 教案1 一、教學目標 (a)知道什么是大氣壓,能舉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存在的例子。 (b)了解大氣壓產生的原因,能簡單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大氣壓現象。 (c)知道用托里切利實驗可以測得大氣壓的數值,記住大氣壓的數值約為105Pa,相當于760mm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d)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分析能力。 二、 教學難點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是:感知大氣壓的存在。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是
2、理解托里切利實驗的思想和利用液體壓強研究大氣壓強的換算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教學準備 教師:玻璃杯,硬紙板,試管,兩米左右長玻璃管,水,廣口瓶,浸有酒精的棉球,細沙,煮熟剝殼的雞蛋,鑷子,注射器,托里切利實驗裝置,打火機。 學生:皮碗(每兩人一副) 四、教學方法 (一)演示法:教師進行演示貝語網校,進行具體操作演示。 (二)對話法:教師與學生對話。 (三)自主探究法: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通過主動探究獲得新知識。 小組討論法:學生分成小組,圍繞話題進行討論,然后得出結論。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如右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壓強的影響? 學生:是的。
3、師:液體內部哪個方向有壓強? 生:各個方向都有。 師: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體受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 (二)新課引入 師:我們生活的地球周圍有一層厚厚的空氣,即大氣層,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類)都浸沒在其中。:浸沒在空氣中的物體會受到大氣產生的壓強嗎? 讓學生用皮碗模擬馬格德堡半球實驗。課前展示已充氣的馬格德堡半球,讓學生用力拉但不打開。打開氣閥,空氣進入球內后很容易拉開。 師:馬格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板書:“大氣對浸沒在其中的物體產生的壓力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強或氣壓。” (三)新課教學 1. 讓學生討論并列舉生活中大氣壓存在的例子。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實驗
4、封住進氣口后,拔出注射器就很費力了。再次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向不同方向松開手后,會發出很大的響聲。與液體壓力實驗對比一下: 2、這說明了什么?(大氣在各個方向都有壓力)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大氣壓和液體壓力有很多相同之處: (1)空氣主要由什么物質組成?(氮氣和氧氣) (2)它們受重力影響嗎?(受影響) (3)空氣能流動嗎?(能) 補充: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 教師總結:空氣也受重力影響,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這也是為什么浸在大氣中的物體會受到大氣壓的影響的原因。 板書:“大氣壓的原因是空氣受重力影響,具有流動性” 我們知道了大氣壓的存在,也知道了產生大氣壓的原因。那么大氣壓的數值是多少呢?
5、現在我們來詳細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3、做用水蓋住杯子的實驗。: (1)出現了什么現象?(紙板沒有倒下); (2)為什么沒有倒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盛滿水的杯子里排出了空氣,紙板蓋上后倒置,周圍只有空氣,明顯看出紙板沒有倒下是因為大氣壓的作用。 把蓋好的杯子向各個方向轉動,觀察紙板并沒有倒下,這再次說明大氣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把用紙板支撐起來的盛滿水的試管倒置在盛滿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紙板。 4、: (1)觀察現象; (2)思考現象的原因(學生思考、討論。投影儀顯示圖2) 分析:此時試管中的水因為大氣壓的作用,并沒有倒下。 只是大氣壓力作用在水槽里的水面上。5.:如果你用一根2米長的
6、如果我們用一根一端封閉的玻璃管做這個實驗,會有什么結果?實驗結果表明,2米長的水柱也能被大氣壓壓制住。大氣壓能把水柱壓制多高呢? 師:歷史上曾經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做這個實驗,管子里還盛著水,看來被大氣壓壓制住的水柱大于10米了。 6、設大氣壓下水柱的高度為h米,請討論能否利用水柱產生的壓強來間接測得大氣壓強的值?如果可以,用什么公式? 生:可以,p=液體gh水 師: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做這個實驗,測量大氣壓強的值,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實驗過程中會給我們帶來問題:比如無法在實驗室里完成這個實驗; 很難找到10米長的水管等等。 7.:現在請你思考一下,能否利用我手中的這根1米長的玻璃管,完成大氣壓的測量。
7、測量大氣壓強的值的任務是什么?請大家思考。(師:鼓勵學生從P=gh的角度思考問題。) 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體,最好是水銀。 師:歷史上第一個想到用水銀代替水來測量大氣壓強的值的人是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其實托里拆利和大家一樣,一開始并沒有想到用水銀來做實驗,他在總結前人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的基礎上,想到用液體密度最大的水銀來做實驗,這個實驗就叫托里拆利實驗。 演示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8、玻璃管中水銀表面上方是否有空氣?(沒有,裝滿的水銀已經全部排出) 師:是的,這個空間是真空的。 9、請大家觀察實驗裝置,水銀柱的哪一段是靠大氣壓強支撐的? (玻璃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請讀出本次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差為多少厘米?
8、如果測量結果不完全等于76cm,簡單說明不同的高度對應不同的大氣壓強。76cm是托里拆利在海面高度測量到的數值,一般我們取76厘米水銀柱為大氣壓強值。板書:“大氣壓強=76厘米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1.)” 10、做托里拆利實驗時,如果玻璃管傾斜插入水銀槽,是否會影響實驗結果?做托里拆利實驗時,使用較粗或較細的玻璃管,是否會影響實驗結果?做托里拆利實驗時,如果玻璃管上端不小心折斷,會怎樣? (本實驗采用2米長的水柱,得出水銀會下降到與水銀槽內水銀面平行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實驗中,我們測得水銀柱的高度為76厘米,請問當地大氣壓強是多少Pa?若
9、如果用水代替水銀做這個實驗,大氣壓的水柱有多高?這種通過求水銀柱產生的壓強來間接測定大氣壓強值的方法,是一種間接測量方法,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會用到它。 12、例二:假設桌面的面積是1平方米,上題中的大氣壓強作用在這個桌面上會產生多大的壓力?相當于幾個成年人的體重?(成年人的體重大約是500牛頓)這么大的力量,為什么桌子沒有塌下來?(利用這個問題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大氣壓強很大)大氣壓強是存在于各個方向的,桌面的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氣壓強,而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大氣壓強,兩種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會塌下來。人不會被大氣壓壓垮也是類似的道理。 (四)課堂總結 (五)鞏固練習 1、氣氛對處于其中的物體是有作用的。
10、壓強叫做();它縮寫為()或()。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空氣受到()力的作用,具有()性質。 3、馬格德堡半球實驗可以證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實驗首次測得了()的值。 5、托里拆利實驗中,如果把玻璃管由垂直放置變為傾斜放置,則()。 水銀柱的長度增加,高度增加; 水銀柱的長度不變初中物理 大氣壓,高度減小; 水銀柱的長度減少,高度減小; 水銀柱的長度增加,高度不變。 6. 做“杯”嗎?7. (機動)塑料吸盤的使用方法及理論講解? (六) 作業: 1. 書面作業:課后練習題2,練習題1.3。 2. 課外討論:“想一想”。 六. 大氣壓杯蓋實驗p=液體gh水的板書設計
11.托里切利實驗 七、教學反思 通過課后交流,本課在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知識網絡的建立上還有待加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些拘謹,學生回答問題較少,有趕進度的嫌疑。知識內容的安排可以分成兩節課,這樣時間比較充裕。課堂練習的內容可以設置為小組聯系,節省一定的時間。板書的設計、字體的書寫有待加強。 通過交流反思,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應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初中物理 大氣壓強 教案二 1、地位與作用:“大氣壓強”是壓力概念的鞏固與延伸,也為下一章“氣體浮力”的學習做了必要的準備。 本章內容以學生對壓力、液體壓力的掌握較為熟練為基礎,為一定知識的遷移類推打下基礎。本章內容安排
12.是在對大氣壓存在的認識的基礎上,深入、循序漸進的講解,所以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2.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的。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能說出幾個大氣壓存在的例子。 2.了解大氣壓產生的原因。 3.用大氣壓解釋簡單的現象。 4.知道大氣壓的數值是由托里切利實驗確定的,記住大氣壓的數值大約為Pa。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實驗研究和思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思想目標:讓學生掌握通過實驗探索物理知識的認知過程初中物理 大氣壓,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3.教材重點難點: 1.大氣壓的存在是
13.重點難點。依據:教材中的教學目標及其作用,學生的基礎和思維水平。處理: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現象感知大氣壓的存在。2托里切利實驗及原理是難點。依據:教材只要求像教材一樣對玻璃管中水銀柱的大氣壓力做簡單的說明,但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處理:用演示實驗、水柱類比來突破這一難點。4.對教材的看法:教材用馬格德堡半球實驗引入新課,雖然故事很吸引人,但原因已在文中交代清楚,對于一些預習過的學生來說,已經失去了神秘感和懸念感。如果老師再引入這個實驗,這些學生就會滿足于現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我采用拿硬幣的思維題。 由于學生從未見過,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但又不能得到正確答案,于是好奇心就比較強,觀察實驗也比較仔細、認真。5.教學方法: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多元、啟發式指導等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雙邊活動,讓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索,教師進行相應的引導學生。6.教學過程()安排: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一些主要環節作如下安排:1.新課實驗導論(約100分鐘)。提出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