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晚報-黃河網9月23日訊(首席記者楊佳峰)“當時早已彈盡糧絕,賬上只有3000元,團隊都快散了?!?月初,在華北科技學院生科院一間狹小的辦公室,從事人工智能生物學研究的90后碩導薛宇指揮幾個年青人正干得起勁,他說現今離自己的科研目標越來越近了。但4年前,這個科研項目差點夭亡。當時他申報科研項目落敗,遭到資金困惑,落魄之際辛運地入選學校一個神秘團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一下子獲得300億元科研資金的支持。薛宇坦承,自己沒留過學,之所以辛運入選,應當是校方認可她們的科研潛力。
(圖為“健康大數據”團隊郭安源、薛宇、寧康團隊-自左至右。記者楊佳峰攝)
“沒有硬性規定要發表論文,就是給一筆錢讓大家安心做研究。”入圍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薛宇科研項目很快獲得生機,與團隊骨干郭安源和寧康兩位院長密切合作,繼續開發新型人工智能技術,期盼實現“健康大數據”的目標?!艾F在300萬經費完全可以自主,把當初沒錢時采用的實驗代替品都進行了淘汰,研究更重視長遠而不是眼前。”
薛宇將“健康大數據”推出的時間設定在2020年12月31日?!敖ǔ珊?,未來可確切預測癌癥等重要癌癥的分子標志物,還可發覺新的抗生素作用靶標。”薛宇說,目前她們正在建設人工智能生物學中心,早已構建一個超算中心和一個實驗驗證平臺,未來基于人工智能生物學技術的健康大數據解析,就能高效整合傳統臨床醫學數據和基因分子數據,實現疾病的初期和個性化診治。
這兒科研不考評論文
(“超快激光團隊”黎敏、蘭鵬飛、周月明-從左至右。記者李子云攝)
何為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不考評論文、不計勝敗、人均經費百萬?!背錾?983年的華東科技學院化學大學碩導蘭鵬飛與薛宇同時步入第二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作為“超快光學團隊”隊長的他這樣向黃河晚報-黃河網記者描述這些此前沒有過的科研團隊模式。
由于隔三差五開科研會,鼓勵奇思妙想、天馬行空,圈里圈外都私下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稱為“奇思妙想團隊”。蘭鵬飛常常和團隊兩位90后院長周月明、黎敏一起在超快光學實驗室工作到凌晨,但每周在科技樓5樓學術討論室舉辦的“神仙會”依然雷打不動。
“現在我們不僅僅是滿足能給電子照相,還要多嘗試用激光操控電子的速率?!?月11日晚8時,團隊五人圍著小圓桌邊喝奶茶邊討論,蘭鵬飛說,目前集成電路上都是電子傳輸,速率早已達到極限,若用激光操控電子進行傳輸,速率可以快6個數目級,達到當下電子傳輸速率的100萬倍。未來運用到芯片技術上,將使芯片達到驚人的速率。
“實驗還有好多路要走,但前景很迷人?!敝茉旅?、黎敏十分贊成隊長蘭鵬飛描畫的前景,這讓大家都很激動。蘭鵬飛說,團隊五人都來自光學專業,成立之初他便考慮到了學科交叉、專業特長等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實驗論壇,所以每周一次的碰頭會總有各類奇思妙想。
比薛宇團隊更闊綽的蘭鵬飛團隊不僅獲得學術前沿青年團隊300億元資金支持外,還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經費,使“超快光學團隊”科研總經費達500億元。用他的話說除了“不差錢”,“怎么用都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按相關管理規定,校方對入圍團隊減免年度考評和任期科研目標任務考評,捐助周期內不進行年度考評和中期檢測,提倡以學術興趣為動力,關注長遠目標、瞄準學術前沿,進行勤于研究。華北科技學院副院長張新亮在給第三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授旗時坦言,榮獲團隊要摒棄“唯論文”的思維,立足國家發展需求,解決“卡屁股”核心技術。
(圖為薛宇院長說很感激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給他提供的平臺。記者楊佳峰攝)
不進行考評會不會收錢不干活或則偷懶?“這絕不可能,你們比拼異常激烈。”薛宇掏出校方頒授的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藍色匾額說,43個團隊都在競爭。就拿華科生科院來說,不僅她們團隊外,還有張賢欽院士團隊的“先天性遺傳病分子研究”和馬聰院士團隊的“腦科學研究”,她們都是奇思妙想團隊,后者嘗試用分子技術來判別先天性遺傳疾患,前者企圖揭秘學習記憶中神經細胞是怎樣傳輸的?!叭齻€團隊都是90后主導,研究領域相隔很近,有種你追我趕的勁頭,不要說偷懶,連走神都認為浪費時間。”
跨專業組團攻堅
(圖為華北科技學院生命與科學大學院士、博導薛宇及其團隊。記者胡冬冬通信員高翔攝)
不考評科研、不計勝敗、每周開“神仙會”——自2015年12月開始,華北科技學院先后成立了43支這樣的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每支團隊經費300億元,由五人組成,絕大部份是90后。由此,129名年青學者分布在數學、化學、生物等領域,圍獵世界科技前沿。
記者見到了這份名為《華中科技學院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支持計劃管理施行辦法》的校方文件。文件中規定,團隊固定成員(含團隊負責人)原則上不超過五人且具備合理的年紀結構和專業結構,鼓勵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成立團隊。
“43支團隊,基本上都是跨專業,這是團隊基本特性?!毖τ顚⒎肿俞t學整合到傳統醫學項目中來,離不開團隊成員郭安源、寧康的支持,三個人的研究方向互補而不重疊?!爸丿B都會內部競爭而影響效率?!毖τ钫f,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就像一條流水線,三個人分別坐落不同的工位上。
(圖為華北科技學院化學大學院士、博導呂京濤。記者胡冬冬通信員高翔攝)
“我們年紀相近,志趣相投?!痹凇俺旃鈱W團隊”隔壁辦公室,從事分子電子學研究的呂京濤院士牽頭成立了“單分子輸運團隊”,同樣為第二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之一,三位90后中呂京濤年紀稍長。他說,他和團隊成員高錦華是一個辦公室的伙伴,與吳夢昊的研究方向又很接近,成立團隊順理成章。并且三個人分工很明晰:“吳夢昊擅長做估算,高錦華重視理論研究,我則兩側都能兼具下,自然就當了隊長。”
呂京濤團隊的研究方向為:納米分子結構中的量子輸運與統計。這一方向的最終目的是,用單個的分子建立電子元元件,提高元件的集成密度,為相關的實驗工作提供基礎理論的支持。團隊與上海學院研究小組合作,在《科學》發表了在單分子尺度表征水與精鹽間官能團互相作用強弱的研究,獲得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以分子為單位制備元件,很有難度,惟有不斷嘗試?!泵糠曛苋臻_討論會,呂京濤就給你們打氣鼓勁。9月12日下午,二人又重聚在科技樓“奇思妙想”。他說,目前基于硅的光電子元件,如晶體芯片會越來越小,總有個極限,到了極限會如何發展?用單個的分子來做元件,從最小結構出發來建立電子元件,是一種構想。
討論中,高錦華提出藥量子力學原理研究單分子的能量和電荷輸運?!凹偃衾碚搫摿?,前景很寬廣,可以大大增強現今的集成電路,包括手機和筆記本的運算速率。”
建模、計算、理論——方向確定后,呂京濤主抓建模,吳夢昊進行估算,高錦華則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呂京濤說,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宗旨是不計勝敗,緊抓科技前沿,這給了她們充沛的時間。
此刻,一江之隔的華北科技學院腦研究所也聚集了以朱鈴強院長為首的三位年青人,進行她們每周一次的學術討論。
(圖為朱鈴強-中和他的“腦功能研究團隊”每周要開一次學術討論。記者楊佳峰攝)
2015年末,從哈佛學院讀完博士后的朱鈴強院長成立了華科第一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之一的“腦功能研究”三人團,重點關注神經退行性疾患,如阿爾茲海默癥、帕金森病等。
朱鈴強從事神經支路、功能調控等研究,相對宏觀;團隊成員張斌院士從事的是分子神經生物調控研究,另一名成員劉丹則專注于基因遺傳與表觀遺傳的研究。
不同專業的學者組團能成事?朱鈴強告訴記者,對于神經退行性疾患,只有不到10%屬于遺傳,90%以上屬于充溢,與生活習慣、生活形式和環境關系密切,劉丹恰恰擅長非遺傳信息的改變——表觀遺傳的調控,而該病涉及的分子神經調控則是張斌院士的強項。
“不同專業更容易形成奇思妙想?!敝焘弿妶F隊每周的學術討論也安排在周日,他透漏,美國的科學家們一樣也在奇思妙想。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雷格·C.梅洛(CraigC.Mello)為首的科學家正積極推動對各類癌癥的核苷酸(RNA和DNA)療法。
在美國同行的啟發下,朱鈴強團隊的思路是,用基于病毒示蹤的新技術,找出若干與阿爾茲海默癥發病密切相關的新腦部神經支路,并深入研究各類非編碼RNA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朱鈴強團隊創立以來,在表觀遺傳的調整和神經支路調控兩個科研方向上都取得不俗成績,先后發表SCI論文22篇,還作出了一個名為“透腦氨基酸”的醫治阿爾茲海默癥的發明專利,尤其是《小-介導阿爾茲海默癥突觸支路損傷》的論文,《生物精神病學刊物》在發表時作為當期亮點進行了推介。“這些成果有不少都是團隊聊下來的,一個人很難完成,尤其是每周的思想碰撞,總會有不少奇思妙想?!?span style="display:none">3DC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放開四肢防止繁文縟節
從《愛因斯坦傳》《費曼傳》《霍金傳》再到《楊振寧傳》,85歲的科普傳記畫家楊建鄴院士寫了30多大專學家傳記,他看好“奇思妙想團隊”。“沒有好奇心就不能搞科研,科學的東西是先前沒有過的、未知的、不被認同的。搞科學必須有強悍的好奇心,勇于奇思妙想,并非輕松才能得到?!?span style="display:none">3DC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個院士能碰出哪些樣的火花?”2015年12月,首批9支學術前沿青年團隊在華科揭牌創立時,校內不少院士很期盼這些新模式帶來的變化,但也害怕壓力太大反倒療效不好。
2017年,校方頒布新版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管理辦法,其中明晰規定:創造鼓勵創新、尊重規律、寬容失敗的學術環境,捐助周期內不進行年度考評和中期檢測,提倡以學術興趣為動力,關注長遠目標、瞄準學術前沿進行勤于研究。
在連日尋訪中,記者也覺得到了這種團隊的壓力。有團隊負責人認為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成果,不好意思接受專訪。但你們都對這些勤于研究的學術環境感到珍視,覺得這才是她們最大的“福利”。
(圖為華北科技學院化學大學院士、博導蘭鵬飛。記者胡冬冬通信員高翔攝)
蘭鵬飛除了從自己團隊吸收力量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實驗論壇,還跳出小圈子將觸角伸向更大的空間。蘭鵬飛團隊主動聯手呂京濤團隊,在校內舉行了學術前沿青年團隊前沿探求峰會,兩個團隊組織中國科大學、清華學院等科研高校30多位院士出席的光電子前沿探求峰會,吸引了數百名在校生參與。蘭鵬飛追憶,當時他代表團隊作了《激光檢測分子的軌道與動力學》報告,不少人還提了建議,對科研的幫助很大。
截止去年7月1日,華北科技學院學術前沿青年團隊前沿探求峰會已舉行57期,全部由團隊輪流坐莊舉行,每期團隊都能約請到各自領域內的頂尖學者參會,峰會已成為43支“奇思妙想團隊”的磨刀石。
說是不計勝敗,但你們仍然很努力。蘭鵬飛介紹,在“超快光學團隊”的推動下,超快實驗室僅2017年便發表了39篇SCI論文,但是第一作者全部是中學生。一批90后、90后快速成長,工作上去都很拼,不少人早已走在光學領域的國際前沿。
“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最大的用處是三年不考評,可以潛下心來研究自己的課題,這對于一個科技工作者尤為重要。而過去,每年的考評和報表要花一個月時間應付?!眳尉洪L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這項另類“福利”看得很重——良好的條件和自由修身的環境讓她們才能一心一意緊抓學術前沿。“沒有繁文縟節捆住四肢,才有更多的精力搞科研?!?span style="display:none">3DC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呂京濤直言,過去每年都有科研、教學、思政等三方面考評,現今沒有了科研考評。過去為了應付科研考評,常常急功近利,實際上,好多科研都須要沉下去多年,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成果。
科研不追求急功近利
一位69公斤體重的成人,日?;顒幽芰康钠骄β试?00瓦以上,只需搜集其中1%,就可能滿足人體所攜帶的便攜式電子元件的能量需求。這么,怎么搜集人體這些能量呢?水系熱物理電板被覺得是一種低成本、易放大的熱電轉換技術。據預測,熱物理電瓶的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若達到5%以上即有望實現商業化應用,至今仍未能越過這一門檻。
9月11日,華北科技學院陌陌公號刊發北京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院士團隊在《科學》發表論文,闡明水系熱物理電瓶寬廣應用前景。周軍院長是第二批“奇思妙想團隊”負責人,周軍院士團隊提出借助熱敏性晶體材料誘導可持續離子含量梯度的妙想,獲得了目前熱物理電瓶領域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11.1%。團隊還進一步開發出熱物理電瓶模組原型,在50攝氏度溫差條件下驅動了多種商業化電子元件,并實現為智能手機充電,商業前景巨大。
五年前,首批“奇思妙想團隊”之一的韓宏偉院士團隊也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砷化鎵太陽能電板的論文,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氮化物吸光材料,只須要簡單“印刷”工藝,6個步驟才能讓普通玻璃實現發電,但是晴天也能工作。該成果有望將光伏組件的峰瓦成本控制在0.5元以下,普通人可以用上最實惠的太陽能。
記者梳理發覺,以首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為例,她們在9名團隊負責人的率領下成果豐碩,共發表1篇《科學》論文、1篇《自然通訊》()論文。一批高被引論文和高被引科學家出現在“奇思妙想團隊”,激發出強勁的科研實力。
作為華東科技學院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主要提倡者之一,中國工程院教授、華中科技學院原院長丁烈云接受了黃河晚報專訪。他說,做科研有兩種,一種是自由探求,一種是有組織的創新。兩種方式能夠有機結合,既憑興趣又能志同道合?這是創立“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本意。
面對學術前沿青年團隊近兩年涌現的科研成果,丁烈云表示,如今有些團隊科研很有成效,有些還沒有成效,有必然性也有碰巧性。不能完全以成果論英雄,前沿目標越遠,時間就須要越長。似乎會有好多年沒有明顯成果,但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順其自然的過程,不是為追求成果而追求成果,要有六年磨一劍的精神??茖W研究之路不平坦,在成功之前總有無數次失敗,失敗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丁烈云覺得,現今的科技工作者容易遭到各類學術圍巾的誘惑,很是干擾。作為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短期內很難出成果,中學給以一定的待遇,可以將目標定得更遠大一些。至于能夠形成好的成果,領到一些學術大禮帽,不是我們追求的本意。“我們不能急功近利。今后幾六年我國的科學技術研究,要想在世界舞臺中領先而不缺失,當下就要埋下種子?!?span style="display:none">3DC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