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中物理教學現行教材有兩種版本:
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物理教材編寫組
作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與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與教材研究所
由研究發展中心編制。
我從教材編寫、高考題型設置、四年實驗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經過比較,我們得到的印象有三點:標準一致、各有千秋、各適合不同的地點。
1. 教材編寫
兩個版本均基于教學
教育部2003年《高中物理教程
這
選修(I)和(II)
(1-1、1-2)和選修課(3-1、
3-2、3-3、3-4、3-5)等。
模塊的章節安排如下
右表:
廣東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一)
共4章22節 共4章23節
必修(二)
共5章23節 共3章23節
選修 (3-1)
共3章21節 共3章25節
選修 (3-2)
共3章20節 共3章16節
選修課(3-4)
共5章28節 共5章29節
選修課(3-5)
共4章20節 共4章23節
可以看出,兩個版本的物理內容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區別在于側重點和地位。
足部穴位有所不同。
例如廣東版只把點計時器放在時間與位移環節,并要求學生觀察點計時器。
該裝置及其說明書(必修1,第7頁)是人民教育版中作為一堂課講授的(相對于原版A版)。
要求相同);
廣東版勻速加速直線運動是從自由落體運動出發,研究勻速加速直線運動規律的。
即由具體到一般找規律,民教版是從勻速加速直線運動到自由落體規律的。
研究,也就是從一般到具體的規律去應用,廣東版的方法比較原始,也就是
使用紙張、紙球和硬幣使其自由下落,并利用節拍器和磚塊墊成的斜坡探索s和t2之間的關系。
這一切正是伽利略四百多年前所想、所做和所證明的;而人民教育版使用的是點計時器。
利用計算機、圖形學等現代手段推導勻速加速運動規律;
比如牛頓第二定律,廣東版用了五節,人教育版用了四節,廣東版多用了一段。
小車在斜面上,不斷改變質量、角度,用彈簧秤一遍又一遍地測量合力,費時、費力、費時。
原版A版《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省力、省時、精確。
是的。
再如“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廣東版提供了很多設備,讓學生自己設計
實驗,選擇儀器,自己操作,如果有錯,自己修改或者重來,但人民教育版仍然遵循
采用A型重錘進行自由落體試驗,具有目標明確,結構簡單,效果明顯等特點。
在思維方面,廣東版側重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人教版側重重新定向思維。
強調“先死后生,不死也不生”;
廣東版從起點出發,帶領學生沿著“巨人”的腳步爬行前進,而人教版則
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向上攀登;
在教材編寫方面,廣東版教材由廣東省專家臨時組織編寫。
都是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實踐拓展、實驗探索等內容,不方便學生自主閱讀和學習。
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組織和指導教學,如果學生設計的課型過多,就會浪費課堂時間和效果。
民教版從閆金鐸到張大昌,是全國各地專家幾十年心血的結晶。
改革,如增加探索性實驗、課題探索、新科學等內容,但主線還是沿襲原版,
學生自學閱讀方便,老師授課方便,上課時間和效果可控,因此很多學校放棄了
廣東版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取代。
全國高考(粵卷)逐步與高中物理實驗教材合并。
也就是和廣東版掛鉤,比如2005年廣東高考第12題。
熱敏電阻是傳感器電路中常用的電子元件。伏安法現在用于研究不同電路中的熱敏電阻。
溫度下的伏安特性曲線應盡可能完整。
阻值約為4~5Ω,將熱敏電阻和溫度計放入一個帶塞子的保溫杯中,杯中裝有一定量的冷水。
水,其他備用儀器設備包括:一個裝滿熱水的熱水杯(未圖示),一個電源
(3V,內阻可忽略不計)、直流電流表(內阻約1Ω)、直流電壓表(內阻約
5KΩ)、滑動變阻器(0~20Ω)、開關、電線若干。
(1)在虛線框內畫出實驗電路圖,要求測量誤差盡可能小。
(2)根據電路圖,連接下圖實物圖上的線路。
(3)簡要記下接線完成后的主要實驗步驟。
2. 高考試題
參考粵教版選編3-1第2章第36頁《反抗規律的探究》
[制定計劃并設計實驗]
猜想是否正確,還需通過實驗來檢驗,我們還沒學會如何用直接測量的方法。
一種測量電阻的儀器,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間接測量電阻?
圖2-1-2是實驗的參考電路,BC是被測的導線,想一想。
為什么電表和電壓表以這種方式連接到電路?
兩個問題的區別在于,電阻絲被熱敏電阻所取代。
圖 2-1-2
2005年第13題(2)對應選修課1-2第24頁(或選修課2-2第64頁)。
第32頁。由此可見不同系列的教科書也有參考價值。
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兩種常見的表述:
第一條陳述:不可能將熱量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
其他變化:
第二條陳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并全部用于做功。
不會發生其他變化。
圖10(a)是基于熱力學第二定律第一條表述的示意圖:
外界對冰箱確實做了功,使熱量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
這兩個陳述完成了圖 10(b)。根據您的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是
質量是_____。
冰箱
低溫物體
高溫物體
圖 10(a)
熱的
低溫物體
高溫物體
圖 10(b)
技能要求:
1.理解和推理能力:
(1)理解量子力學中氫原子的躍遷規律及其能量變化規律。
(2)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及其本質。
2.實驗和探索能力:
(1)畫出氫原子能級躍遷示意圖。
評論:
1.知識應用的實用性:
(1)氫原子能級圖的實踐與應用
(2)熱力學定律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2. 問題解決的探索性:
(1)探索氫原子躍遷的可能途徑和可能的能量變化
(2)探索熱力學定律的實際應用可能性和本質
3.問題設計的開放性:
(一)用繪畫來考查學生的能力
(2)考察學生根據相似原理圖繪制另一原理圖的能力以及作圖的規范性。
再比如2006年廣東高考試卷第11題。
一名學生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水平拋射運動。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它是一塊平坦的木板,上面切有一組等間距的平行槽(如圖所示,......)。
它們之間的距離為d,將鋪有復寫紙的白紙平鋪在硬板B上,實驗時,依次將B板插入A板內。
每次,球都從斜坡上的相同位置釋放。
B板插入最后一個槽口,同時向紙內移動距離d。
圖 2 顯示了幾個跟蹤點。
(1)實驗前,應反復調整實驗裝置,直到球
同樣的姿勢從靜止中解放出來以便_。
(2)B板每次向內移動距離d,為__
(3)如圖2所示,畫出小球水平運動的軌跡。
圖1
圖 2
我們看廣東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第14頁,水平拋射運動的實驗與探索。
書中的DF相當于高考題中的A板,書中的MN和小球相當于
B板與高考卷的區別在于,B板每次移動時,水平間距都是相等的。
再比如2007年廣東高考第19題。
如圖16所示,在水平方向放置一個平直、光滑的凹槽。
它垂直穿過兩塊平行的帶有小孔的薄板,板間的距離為3.5L。
有兩個小球A、B,每個球的質量為m。球A帶電荷為+2q,球B帶電荷為+2q。
電荷為-3q,兩球用一根長度為2L的光棒連接,組成一個帶電
初始時,A、B分別靜止在左側板的兩側,與板的距離為
如果把球看作一個粒子,忽略光桿的質量,
在槽內加上一個平行于槽且指向右方的均勻電場E(設槽與光棒均為特殊材質),
絕緣材料,不影響電場的分布),求:
(1)小球B初次進入電場時,帶電系統的速度;
(2)帶電系統從開始運動到其速度第一次達到零所需的時間
時間和 A 球相對于右板的位置。
這道題可閱讀廣東教育出版社教科書第1章電場練習1。
5、兩塊相距8cm的平行金屬板之間存在2400V的電位差。
一個電子在靜止狀態下被釋放出來,同時一個質子也在靜止狀態下從正極板上被釋放出來。
(1)它們會彼此通過距離正極板多遠的地方?
(2)當它們到達對面的板塊時,它們的速度比是多少?
(3)當它們到達對面板塊時,它們的動能比是多少?
它們都是帶正電和負電的物體,它們都在電場中受到靜電力的作用。不同之處在于,這本書
兩個粒子分別運動,但高考題目卻是用一根絕緣的細棒把它們連接起來。
如果你看過課本上的題目,你應該能很輕松地做完這道高考題。
以上高考題均出自廣教版教材。
學生可以輕松完成。在經驗豐富的老師的指導下,
可以,但是有些高考題,比如2007年廣東高考
問題 17(16 分)
如圖14所示,一個質量為2m的球A靜止在同一垂直平面上。
光滑斜面底部高度為H=2L,球受到彈簧彈力
動作后沿斜面向上運動,當它離開斜面到達最高點時,與靜止懸浮體接觸。
懸掛在這里的B球發生彈性碰撞,碰撞后B球剛好可以擺動到與懸掛的B球相同的位置
在與點O同一高度,球A被水平拋出,落在水平面C上的點P。
投影O'與P點的距離為L/2。球B的質量為m,懸掛繩的長度為L,
將兩個球視為質點,重力加速度為 g,忽略空氣阻力。求:
(1)兩球碰撞瞬間,B球的速度;
(2)已知碰撞前A、B的速度,計算彈簧的彈力對球A所作的功。
廣東試題中出現了斜拋運動,該項運動在高考中已經近20年沒有考過了。
以往的教科書也長期淡化斜投,甚至在現行的人教版教科書中也是如此。
只有必修2的第9頁有幾行小字“討論一下”。
第 17 至 22 頁詳細研究了斜拋射體的運動。
讀過廣教版的考生不會因閱讀人教版而無法答這道題,但讀過人教版的考生將
將會面臨很大的困難。
三四年的實驗
從2004年9月起,我校高一班作為實驗班。
課程要求包括實驗探索、討論交流、實踐操作、綜合拓展規劃等課程。
然后,我們在這個班的基礎上,又組織了2007年高考10班(物理),并繼續開展
到了高三的時候,這些原本在深圳只是三流學生的學生,卻達到了我原先期待的水平。
曾任教湖北武昌實驗中學優等生,參加惠州高考模擬
我班平均成績136.2分,最高成績148分。
我們班平均成績130.8分,全市前五名中就有兩名同學。
我班平均成績120分,最高成績143分。
并列百強第四名,位列南山區第一名。
我現在所教的班級,三年級物理(9班),原來是由5班改編的,是我們學校理科成績優秀的學生之一。
實驗班學生高一學年采用廣教版教材,高二學年采用人教版教材。與去年實驗班相比,
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錯,但是研究能力卻遠不如2007級的學生。
姚月勇研究員帶來了一道測試題——探索動能定理,全班100%的同學都能用數學推導出答案。
課堂上雖然有指導,但沒有畫圖、沒有設計、沒有實驗步驟,大部分學生不懂探索高中物理的力學思想,得了零分。
今年惠州市模擬聯考我們班平均成績118分,比去年降低了十幾分。
分數線為135,比去年的148分降低了十幾分,原因在于實際研究能力較差。
二是適應性較弱,通過調查比較,尚不清楚民教版的使用是否有效。
成績不佳,但高考是唯一目標,廣教版的改革探索實在太耗時費力。
我以為用人教版的教材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知如果不進行教學改革,只是按照老路走,
相反,則會事倍功半。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雖然各個地區可能有自己的考試大綱和考試科目,但國家統一的教學大綱
這是大勢所趨。作為經濟和思想改革的先鋒網校頭條,廣東
教育改革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其教育改革思路與科學發展觀是一致的。
因此,配套的教材就體現了這一思路,實踐證明也是先進的。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物理教學有兩條路,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
一是踏著巨人的腳步,不斷探索;二是走捷徑高中物理的力學思想,培養“懂得學習”的人。
這樣的人才很快就會學會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
但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先進科學的核心科學秘密并不
不會交給我們,我們只能培養一些人這樣,這些人從小就會這樣。
科學家思考、假設、設計、做事、創造。即使你不
如果我們把科學秘密交給他們,他們也會創造出自己的尖端技術。這正是國家所需要的。
一種天賦。
另一方面,從高考的角度看,教材內容滲透到高考試題中
還會越來越多,比如探索動能定理,探索機械能守恒,探索變壓器的工作原理等。
原則等,所以我認為那些教廣東教育版的人也可以參考人民教育版,廣東
省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要深入學習廣東教育出版社,否則,學生的思想就會
無論發展還是高考物理成績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
為了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首先要學會創造性思維,通過比較突破思維過程,
維持現狀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問題的本質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