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三大定律分別是:
1、熱力學第一定律
:熱量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也可以與機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轉換,但是在轉換過程中,能量的總值保持不變。
2、熱力學第二定律
: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或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轉換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或不可逆熱力過程中熵的微增量總是大于零。
3、熱力學第三定律
:熱力學系統的熵在溫度趨近于絕對零度
時趨于定值。
熱力學第三定律是熱力學的基本理論,它是一個關于低溫現象的定律。由于熱力學定律都是大量實驗與觀察事實的概括,因此對定律的敘述有許多種說法,但各種說法的本質都是相互一致的,且都是等效的。下面來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當溫度趨近于絕對零度時,凝聚系統(即固體和液體)在可逆定溫過程中熵的變化等于零。
第二種說法:當溫度趨近于絕對零度時,凝聚系統的熵的絕對值趨近于零。
第三種說法: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系統達到絕對零度。
熱力學第三定律
熱力學第三定律是對熵的論述,一般當封閉系統達到穩定平衡時,熵應該為最大值,在任何過程中,熵總是增加,但理想氣體如果是等溫可逆過程熵的變化為零,可是理想氣體實際并不存在,所以現實物質中,即使是等溫可逆過程,系統的熵也在增加,不過增加的少。在絕對零度,任何完美晶體的熵為零;稱為熱力學第三定律。
對化學工作者來說,以普朗克(M.Planck,1858-1947,德)表述最為適用。熱力學第三定律可表述為“在熱力學溫度零度(即T=0開)時,一切完美晶體的熵值等于零?!彼^“完美晶體”是指沒有任何缺陷的規則晶體。據此,利用量熱數據,就可計算出任意物質在各種狀態(物態、溫度、壓力)的熵值。這樣定出的純物質的熵值稱為量熱熵或第三定律熵。
熱力學第三定律認為,當系統趨近于絕對溫度零度時,系統等溫可逆過程的熵變化趨近于零。第三定律只能應用于穩定平衡狀態,因此也不能將物質看做是理想氣體。絕對零度不可達到這個結論稱做熱力學第三定律。
是否存在降低溫度的極限?1702年,法國物理學家阿蒙頓已經提到了“絕對零度”的概念。他從空氣受熱時體積和壓強都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加設想在某個溫度下空氣的壓力將等于零。根據他的計算,這個溫度即后來提出的攝氏溫標約為-239°C,后來,蘭伯特更精確地重復了阿蒙頓實驗,計算出這個溫度為-270.3°C。他說,在這個“絕對的冷”的情況下,空氣將緊密地擠在一起。他們的這個看法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蓋-呂薩克定律提出之后,存在絕對零度的思想才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承認。
1848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在確立熱力溫標時,重新提出了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1906年,德國物理學家能斯特在研究低溫條件下物質的變化時,把熱力學的原理應用到低溫現象和化學反應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規律,這個規律被表述為:“當絕對溫度趨于零時,凝聚系(固體和液體)的熵(即熱量被溫度除的商)在等溫過程中的改變趨于零?!钡聡锢韺W家普朗克把這一定律改述為:“當絕對溫度趨于零時,固體和液體的熵也趨于零?!边@就消除了熵常數取值的任意性。1912年,能斯特又將這一規律表述為絕對零度不可能達到原理:“不可能使一個物體冷卻到絕對溫度的零度。”這就是熱力學第三定律。
1940 年R.H.否勒和 E.A.古根海姆還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另一種表述形式:任何系統都不能通過有限的步驟使自身溫度降低到0K,稱為0K不能達到原理。此原理和前面所述及的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幾種表述是相互有聯系的。但在化學熱力學中,多采用前面的表述形式。
在統計物理學上,熱力學第三定律反映了微觀運動的量子化。在實際意義上,第三定律并不像第一、二定律那樣明白地告誡人們放棄制造第一種永動機和第二種永動機的意圖。而是鼓勵人們想方設法盡可能接近絕對零度。目前使用絕熱去磁的方法已達到5×10^-10K,但永遠達不到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