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如下:
1、壓力公式:F=P(壓強)*S(受力面積)
2、壓強公式:P=F(壓力)/S(受力面積)
3、質量公式:m=密度*v(體積)
4、功:W=FS=Gh (把物體舉高)
5、功率:P=W/t=FV
6、功的原理:W手=W機
7、實際機械:W總=W有+W額外
8、機械效率:η=W有/W總
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有用推論Vt2-Vo2=2aS
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1.平均速度V平=S/t (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 –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2)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6. 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有下列規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為: 1 : 2 : 3 : … : n.
(2). 1T秒內、2T秒內、3T秒內…nT秒內的位移之比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內、第2T秒內、第3T秒內…第nT秒內的位移之比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內、第2T秒內、第3T秒內…第nT秒內的平均速度之比為: 1 : 3 : 5 : … : (2 n-1).
牛頓運動定律
1. 牛頓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個量必須是同一個物體的.
(2)同時性: F合與a必須是同一時刻的.
(3)瞬時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與a的瞬時關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慣性系中, 受制于宏觀低速.
2. 整體法與隔離法:
整體法不須考慮整體(系統)內的內力作用, 用此法解題較為簡單,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計算. 隔離法要考慮內力作用, 一般比較繁瑣, 但在求內力時必須用此法, 在選哪一個物體進行隔離時有講究, 應選取受力較少的進行隔離研究.
3. 超重與失重:
當物體在豎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時, 便會產生超重與失重現象. 超重與失重的本質是重力的實際大小與表現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實際重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只是表現出的重力發生了變化.
力
重力:G = mg
摩擦力:
(1) 滑動摩擦力:f = μFN 即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
(2) 靜摩擦力:①對一般靜摩擦力的計算應該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切記不要亂用
f =μFN;②對最大靜摩擦力的計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這里的μ與滑動摩擦定律中的μ的區別,但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是一樣的)
力的合成與分解:
(1) 力的合成與分解都應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 具體計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為主。
物體平衡
1. 物體平衡條件: F合 = 0
2. 處理物體平衡問題常用方法有:
(1). 在物體只受三個力時,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將物體所受三個力通過合成轉化成兩個平衡力來處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將物體所受三個力通過分解轉化成兩對平衡力來處理.
(2). 在物體受四個力(含四個力)以上時, 就應該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轉化成兩對平衡力來處理的思想.檢舉兩物體間的引力和兩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兩物體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且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就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萬有引力公式:F=G*[m1*m2/(r*r)] (G=6.67×10-11(注:10的-11次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