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思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利用貼近生活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符合生物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創設問題情境是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調動學生思考積極性的關鍵。基于此,本文從生活情境、實驗情境、模擬情境等方法入手,探討初中生物課堂創設情境的常見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問題意識;初中生物學
情境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活動。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開展教學是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符合生物學“源于生活,用在生活中”的特點。創設情境把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等與生物學教學環境融為一體,為學生提高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辟了道路,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1.實驗背景
初中生在直覺思維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使用直覺的手段,如圖表、模型、標本或視頻等,實驗是一種更能吸引學生的直覺方式。 Tate在《教育與腦神經科學》中提到,將教給學生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如校外考察、手工操作、實驗、技術應用等。 Tate的觀點與學習金字塔理論的觀點一致,讓學生邊做邊學,知識容易吸收或適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生物實驗更能達到學生“學做合一”的目的。初中生物實驗是一個廣義上的統稱,包括觀察、實驗、探索等活動,初中生物課程中有很多相應的活動初中物理情境教學,如七年級(高)的5項探索活動、12項學生實驗、10項觀察活動等。除了這些常規的實驗活動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不同的實驗要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 重構實驗情境
一些簡單的實驗,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例如,課堂上,當老師演示滲透裝置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到“水往高處流”,對知識的好奇心自然被激發起來。在教學中創設類似的實驗情境并不困難,人教版教材中的“思考與討論”欄目就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將課程中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重新設定認知情境。這樣,學生就脫離了教材的“套路”,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去解決新的問題。重新建構情境,滿足了學生的認知需求,也能幫助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新思路。
2.擴大實驗情況
除了重構實驗情境,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生物學的意義所在。如果教學實驗能結合實際生活,拓展為家庭生物小實驗,不僅能有效調動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意識,還能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綜合解決問題。例如,八年級《細胞與真菌》的內容提到,食品變質與細菌、真菌有關。因此,保存是食品保存的首要環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相關知識拓展到新鮮食品的保存初中物理情境教學,讓學生設計家庭殺菌或抑菌措施。有些食物不是因為細菌或真菌不能吃,比如發芽的土豆,就是因為含有有毒的茄堿而不能食用。因此,如何在家中抑制土豆發芽就成為一種新情況。這里的變量不再是細菌或真菌,而是生長素。家庭實驗的拓展,具有典型性和實踐性,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 生命原型
1. 直接場景
對于教學中涉及生物形態結構的內容,教師經常采用實物等直觀的手段進行講解。學生對形態結構的認知有利于其對其相應功能的理解。例如,路過有異味的地方時,有的人捂著鼻子走過,有的人屏住呼吸,有的人用嘴呼吸,有的人則滿不在乎。這些都是學生能夠理解的生活情境。那么,哪種方式才是“正確的”呢?這就是學習呼吸系統時的生活原型。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首先教師要找到生物教材中的重點和銜接點,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設計。例如,上例的學習目標是“講解呼吸道的功能”,鼻腔是呼吸道的一部分。情境的引入,在學生中造成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結合生物學科的知識內容,從生活中尋找相應的素材,然后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以生活為原型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各有各的看法。捂住鼻子、屏住呼吸,是阻礙了肺部換氣的過程,學生會把它與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快速通氣聯系起來。人的屏住呼吸能持續多長時間?由此,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涉及到肺功能、肺活量等知識。口呼吸和鼻呼吸的對比,與呼吸道的結構和功能有直接關系。“學始于思,思源于疑”。這樣的情境引入,可以讓學生在討論、提問中取長補短,使教學成為自主學習的過程。
2. 類比介紹
當講到微觀生命或者生物體內部結構,或者涉及物理化學原理的內容時,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師常常會用類比、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以呼吸系統為例,胸腔擴張、氣體進入肺部的現象與物理原理有關,但學生尚未系統地學習物理知識。此時,教師可以用模型來模擬網校頭條,或者以醫用注射器的體積變化為例,演示體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系。注射器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品,拔掉針頭后,用推拉式活塞類比胸腔體積的變化,加深學生對氣體被動進入肺部的理解。
用生活情境來比喻某些生命活動,符合初中生的學習心理。類比有助于學生理解一些生物的結構或生命。例如,心臟像桃子,指的是物體的外觀;在仿生學中,飛機、輪船的流線型造型,是從鳥類、魚類等生物的體形中衍生出來的;在感覺器官——眼睛的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的類比是照相機,指的是物體的結構和功能。通過這些類比,學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相關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3. 模擬情況
引入適當的情境,可以創設相應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師在學習呼吸練習之前加入這樣的信息:火災現場發現一名遇難者,身上除燒傷外沒有其他傷痕。警察到現場勘察后,認為這是一起先殺人后縱火的案件。如果你是警察,你會如何提供證據?這種模擬的情境不僅讓學生想要尋找答案,也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責任感。
1. 活動模擬
初中教材中,有些模擬情境以探究活動的形式呈現,比如反射、反射弧的內容。北師大版教材有擊掌計時活動,人教版教材有“反應速度測量”活動。類似的活動安排,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后,構建知識體系。比如,我們可以把測反應速度的活動分為兩段,第一段,老師先引入一個活動,初中生有很強的“競爭”心理,會思考如何才能反應速度更快,反射弧的內容自然就引入進來了。第二段,在學習了反射弧的內容后,進行測反應速度的活動,這時學生躍躍欲試,知識鞏固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2. 技術模擬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用于教學的多媒體素材越來越豐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生動地還原或再現情景,凸顯教學的核心要素。相比語言,其直觀、動態形象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例如,由于條件所限,中學生接觸生物技術中的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組織培養等知識的機會很少,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它們描述給學生。學生對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并不都是熟悉的,例如,乳酸菌在制作泡菜中的應用是八年級上冊的一項內容,學生可能吃過泡菜但不一定經歷過制作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再現制作泡菜的場景,解決生活情境空間問題。
生活情境的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遷移,有利于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生物課堂情境教學,每個情境的創設都要科學合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知識都適用于生活情境,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參考】
[1]王彩霞. 初中生物課堂情境教學法研究[J]. 中學生物,2013,29(11)26-28.
[2]趙娜娜. 生活情境引入初中生物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摘自:《教育圈》2019年第32期(總3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