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級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電子教案(網絡搜索,非原創,如有冒犯,請告知)第十章多彩的物質世界單元教案課程標準要求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2)對原子的結構有初步的了解。 (3)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一般的了解。 (4)對納米科學技術、納米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有初步的了解。 (5)知道質量及其單位的初步概念。 (6)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 (7)利用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學會測量固體、液體的質量。 (8)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9)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0)通過實驗進一步鞏固物質密度的概念。 (11)試著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人類對太陽系和宇宙的探索歷史,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歷史,理解人類的探索還會不斷深入。(2) (2)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物質觀、世界觀。 (3)密度反映了物質本身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對物質的性質有全新的認識。 (4)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質量是一個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或空間位置而改變的物理量。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比例的關系。 (3)學習根據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比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性)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固體的密度。學習利用物理公式間接確定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單元重點難點 1 重點 (1)納米及其相關應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4)密度的測量 2 難點 (1)納米及其相關應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3)密度的測量 課時安排 本章分為四節,建議8學時。第一節 宇宙與微觀世界 1學時 第二節 質量 1學時 第三節 密度 1學時 第四節 物質密度的測量 1學時 回顧與總結 4學時 101 宇宙與微觀世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 (2)對原子的結構有初步的了解。 (3)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對納米科技、納米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有初步的了解。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人類對太陽系和宇宙的探索過程,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過程,認識到人類的探索還會不斷深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物質觀和世界觀。 通過運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重點 納米及其相關應用 難點 納米及其相關應用 教具、學習輔助工具 教學錄像帶、網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它到底有多大?教材中圖10ll展示了宇宙中各種星系團的場景,讓學生知道銀河系只是億萬個星系中的一個,而銀河系的尺度則是通過一束光從一端傳播到另一端需要10萬光年的數據給出的,由此可見銀河系和宇宙的大小。
課本圖10.1-2是讓學生知道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位于太陽系,太陽系位于銀河系。反過來初中物理九上,結合課本圖101-1,銀河系位于整個宇宙中眾多的星系團中。這種關系進一步凸顯了宇宙的龐大。宇宙究竟是由什么構成的呢?老師指出,地球和所有其他天體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處于不斷運動和發展的。這里,“物質”一詞的范圍相當廣泛,如“地球上有空氣、巖石、山川、海洋、樹木、花草、飛禽走獸,還有人類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的一切日常用品,這些都是物質。”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浩瀚的宇宙大到難以想象,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那么,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呢?組成物質的小粒子究竟有多小呢?想一想,如果一個玻璃杯被打碎了,它的碎片還是玻璃。經過多次分裂,甚至磨成粉末初中物理九上,顆粒越來越小。如果我們繼續分裂,有沒有一個極限?任何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保留著物質原有屬性的粒子就叫做分子。以糖粒的分裂為例,來說明對分子概念的理解。最初的分裂還會保留甜味,但是如果我們繼續分裂,也就是當糖粒分裂到沒有甜味的程度時,那時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也就是保留著糖原有屬性的最小粒子就叫做糖“分子”。分子是肉眼無法看見的。課本上的圖10.14是電子顯微鏡下金分子(單原子)的照片。
固態、液態、氣態微觀模型 思考一下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時,體積是增大還是減小。蠟燭的蠟熔化后凝固成固體蠟,鋼水變成鋼錠,電路焊接用的焊料等,都表明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時,體積會減小。當液體變成氣體時,體積會大大增加。研究結果表明,水汽化時,體積增大約1700倍;乙醚汽化時,體積增大約250倍。 物質狀態改變時,體積發生變化是因為組成物質的分子排列發生了變化,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也發生了變化。結合課本圖10.1-6,分析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不同物理性質。 1、在固態物質中,分子的排列非常緊密而有規則,粒子間有很強的力把分子結合在一起。分子作來回振動,但位置比較穩定。就像學生在座位上可以前后搖擺一樣。因此,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 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網校頭條,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中小。就像學生在教室里換座位,但不離開教室。因此,液體沒有一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 3 氣態物質中,分子間距離較大,高速向各個方向運動,粒子間的作用力小,容易被壓縮。就像學生在操場上玩耍,處于完全自由狀態,到處亂跑。因此,氣體具有強的流動性。 (二)原子結構 繼續舉前面分糖的例子。
如果再分成分子,那么這么微小的顆粒還是糖,因為它還保留著糖的性質。如果再進一步細分,它就不再是糖了。也就是說,當分子再細分時,得到的就是原子,這就引出了原子的概念,并給出了原子結構模型的示意圖。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個原子組成。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原子的結構和太陽系很相似(教材圖10.1-2),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圍,有一定數量的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旋轉(教材圖10.1-8、10.19)。然后讓學生認識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原子的半徑約為m,人類用肉眼能看到的最小的塵埃里也含有約100個原子。 (三)讓學生閱讀科學世界 納米科學與技術 長度單位 納米(nm) 1nm 10-9m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 五、作業 六、教學筆記 專題 102 質量學時 2學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質量及其單位的初步概念。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 (3)利用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學會測量固體、液體的質量。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到質量是一個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
重點 不會使用天平 教具及學具 教師示范 工具 錘子1個,大鐵釘1個,托盤天平1個,砝碼1盒。 學生實驗器材 托盤天平及砝碼,塑料瓶,剪刀,糖,水,小燒杯。 教學過程 1 新課介紹 2 新課教學(一)質量 1 通過對實物觀察,引入質量概念。 讓學生觀察講臺和桌子。問它們是由什么做成的?講臺和桌子哪個含木料多? 教師展示錘子和釘子讓學生觀察,讓學生知道錘子和釘子都是鐵做的,但是錘子含鐵量比釘子多。 講解講臺、桌子、錘子、釘子在物理學中被稱為物體,組成這些物體的木料和鐵被稱為“物質”。從以上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出,講臺和桌子含木料的量不同;錘子和釘子含鐵的量也不同。物理學中用“質量”來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板書 1 概念: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質量的符號為m) (二)質量單位 (1)教師講解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為方便起見,還有比千克大的單位,如噸,和比千克小的單位,如克、毫克。 板書 2 國際質量單位:千克(kg) 其他質量單位:噸(t)、克(g)、毫克(mg) 2 學生練習一些質量單位的換算,并詢問怎樣將質量單位從大換算為小(板書,,) 讓學生觀察課本中“一些物體的質量”表格。
讀出“一枚大頭針的質量,一個新生兒的質量,一條鯨魚的質量”。 (三)質量的測量 天平 1 教師展示盤天平和實物天平,介紹學校實驗室常用來測量質量的天平。 2 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 講解 由于盤天平比較容易使用,所以先學會如何使用盤天平。 a 盤天平的構造 讓學生將課桌上的盤天平與課本中的圖10.22進行比較,認清盤天平主要零部件的名稱。 讓一名學生走上講臺,用真正的盤天平講解盤天平主要零部件的名稱。 (在黑板上寫出天平的結構 底座、橫梁、天平、天平螺母、指針、分度盤、游標、直尺) b 天平天平的零刻度、最大稱量值、最小刻度值 講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時,先觀察零刻度在什么地方,量程有多大,最小刻度值有多大 讓學生觀察桌上的天平,然后報告以上三個問題的結果。學生報告老師指出,由于直尺上的零刻度在左邊,當光標放在直尺上的零刻度處時,光標左邊對準“0”,所以以左邊那條線作為光標讀數的標準;天平的刻度,也就是最大稱量值,是這臺天平的砝碼盒中的砝碼總數加上光標最大讀數所代表的質量;最小刻度值是直尺上每一個小格子所代表的質量數。 C.托盤天平調整講解托盤天平是較精確的質量稱量工具,使用前必須進行調整,先將光標置于零位標記處,再調整天平。(將托盤天平的調整寫在黑板上)教師講解示范,教師調整一步,學生跟著調整。
教師指出,從常見蹺蹺板的原理出發,若指針偏左,則調節右平衡螺母至右;若指針偏右,則調節右平衡螺母至左;調節橫梁平衡時,若指針在分度盤中心左右擺動相同格數,則橫梁亦平衡;調節好天平后,左右天平盤不能互換。 d 天平的使用 要求全班閱讀課本第10頁天平的使用方法。詢問如何用調好的托盤天平或實物天平稱量鐵塊的重量(將天平的用途寫在黑板上) 經過討論,師生總結用調好的天平稱量物體重量的方法。把鐵塊放在左盤,重物放在右盤;在天平盤上加上重物,由大到小逐漸更換;鐵塊的質量等于砝碼和滑塊的質量之和;測量完畢后,把砝碼放回砝碼盒內,將滑塊移回零位。 3 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關于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4.學生活動:完成課本第11頁。思考、做。教師總結(板書物體的質量不隨其形狀、狀態、位置而改變)。 3.小結。 4.鞏固練習。 5.作業。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6.教學筆記。 專題103 密度。 課時2.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索活動,找出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比例的關系。 (2)學習根據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比的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性)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密度反映了物質本身的特性。
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對物質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 重點 密度 難點 密度 教具、學生 相同體積的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 不同大小的鋁塊若干, 不同大小的鐵塊若干, 一個盤式天平(最大稱量值200克)和一套砝碼, 尺子一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一)學生活動 想一想、做一做 要求學生用天平分別稱量相同體積的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學生從稱量結果中會體會到,相同體積,不同種類的物質,其質量是不同的。由此可見物質在這方面的性質有區別。 二、新課教學 (一)探究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通過以上的“想一想、做一做”提出問題 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有什么關系?推斷對于同一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質量是否也會增大到原來的兩倍?換句話說,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嗎?取幾塊大小不同的鋁塊,用天平稱量它們的質量,用尺子量出邊長,算出它們的體積,列成表格,然后以體積V為橫坐標,質量m為縱坐標在方格紙上畫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從測量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增加,它的體積也會增加;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少。將測量數據可視化,會更直觀地看到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是線性相關的,也就是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把鋁塊換成鐵塊,重復上述實驗。分別計算每一塊鋁塊和鐵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可以得出比值是一個常數。這個比值不變性體現了物質本身的特性。對于不同的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線性關系表現在不同的通過原點的直線上。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對應的比例是不同的。說明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一種物質的單位體積質量相同,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