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高二下學期選修必修新物理教材第3冊,第5章末綜合考核,核同步檢測,共8頁。
章末綜合評估(五) 原子核(時間:90分鐘 分數:100分) 1.(4分)在人類對原子和原子核結構的認識過程中,符合物理學史的是() A.查德威克通過實驗證實了盧瑟福關于中子的猜想是正確的 B.湯姆遜首先提出原子的核結構模型 C.居里夫人首先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 D.玻爾通過人工改造原子核發現質子 A【盧瑟福發現質子并提出原子的核結構模型,B、D錯誤;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說明原子核具有復雜結構,C錯誤;選項A正確。 ] 2.(4分) 關于原子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核能發生β衰變,說明原子核內有電子 B.核反應堆利用鎘棒吸收中子來控制核反應的速度 C.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可以在任意溫度下進行 D.一切核反應都只釋放核能 B[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中子放出電子變成質子時,就會發生β衰變。 A錯誤。 核反應堆利用鎘棒吸收中子來控制核反應的速度。 B正確。 輕原子核的聚變要在幾百萬度的溫度下才能進行。 C錯誤。 核反應并不都是釋放能量的反應,也有吸收能量的反應。 D錯誤。】 3.(4分) 硼10捕獲一個α粒子,生成氮13,并放出x粒子,但氮13不穩定,放出y粒子變成碳13。則x粒子與y粒子分別是() A.中子和正電子 B.中子和電子 C.質子和正電子 D.質子和中子 A【由核反應方程式eq oal(10, 5)B+eq oal(4,2)He→eq oal(13, 7)N+eq oal(1,0)n,eq oal(13, 7)N→eq oal(13, 6)C+eq oal(0,1)e,選項A正確。
]4.(4分) 太陽發射出大量中微子向地球飛來,但實驗測得的數量只有理論數量的三分之一。后來科學家發現,中微子在傳播到地球的過程中,衰變為一個μ子和一個τ子。如果在衰變過程中,μ子的速度方向和中微子原來的方向一致,那么τ子的運動方向是()A.一定和μ子的方向相同 B.一定和μ子的方向相反 C.一定和μ子在同一直線上 D.不一定和μ子在同一直線上 C【中微子衰變為μ子和τ子,滿足動量守恒定律,μ子的速度方向和中微子原來的方向一致,τ子也一定在這條直線上。C正確。】5. (4 分) 關于核聚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與核裂變相比,輕核聚變的輻射很小,而且更加安全、清潔 B.世界上已經有利用核聚變能發電的核電站 C.輕原子核要發生聚變,必須在10-10 m 以內,核力才能起作用 D.核聚變比核裂變更容易控制。 A[與核裂變相比,核聚變有以下優點:(1)安全、清潔、輻射小;(2)核燃料儲量大;(3)核廢料易于處理。但核聚變控制起來困難,其發電尚未投入實際運行。 A正確。】 6.(4分) 一個氘核與一個氚核聚變生成氦核的反應方程為eq oal(2,1)H+eq oal(3,1)H→eq oal(4,2)He+eq oal(1,0)n。此反應過程產生的質量損失為Δm。
已知阿伏伽德羅常數為NA,真空中的光速為c。設1mol氘與1mol氚完全反應生成氦,則這場核反應釋放的能量為()A.eq f(1,2)NAΔmc2B.NAΔmc2C.2NAΔmc2D.5NAΔmc2B[一個氘核與一個氚核結合生成氦核時,釋放的能量為Δmc2。1mol氘核與1mol氚核結合生成1mol氦核時釋放的能量為NAΔmc2。 B正確。】 7.(4 分) 典型的鈾核裂變生成鋇和氪,同時釋放出x 個中子:eq oal(235, 92)U+eq oal(1,0)n→eq oal(144, 56)Ba+eq oal(89,36)Kr+xeq oal(1,0)n,鈾235的質量為m1,中子的質量為m2,鋇144的質量為m3,氪89的質量為m4。下列哪項表述是正確的?() A.該核反應類型屬于人工轉變 B.該反應釋放能量為(m1-2m2-m3-m4)c2 C.x的值為2 D.該核反應對環境的污染比聚變反應小。 B.此核反應為核裂變,并非人工轉化,故A錯誤。在核反應方程式eq oal(235, 92)U+eq oal(1,0)n→eq oal(144, 56)Ba+eq oal(89,36)Kr+xeq oal(1,0)n中,根據質量數守恒定律可得:235+1=144+89+x,解為:x=3。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此反應釋放的能量為ΔE=Δm·c2=(m1+m2-m3-m4-3m2)c2=(m1-m3-m4-2m2)c2,故B正確,C錯誤。此核反應生成兩種放射性元素,核污染較大,故D錯誤。
]8.(6分) 從圖中可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之和為(選擇“大于”、“小于”或“等于”)氘核的質量,氘核分解為質子和中子時,必須(選擇“釋放”或“吸收”)能量。【解析】從圖中可知,氘核在分解為質子和中子的過程中,吸收了能量,所以兩個核子的質量之和大于氘核的質量。【答案】大于吸收 9.(10分) 太陽能資源不僅包括直接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能,還包括礦物燃料能、水能、風能等一切間接太陽能資源。嚴格地說,除了地熱能、潮汐能和核能外,地球上的其它能源都來自太陽能。太陽內部不斷發生著四個質子聚變成一個氦核的熱核反應,這一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就是太陽的能量。(1)寫出核反應方程式;(2)設mH=1.007 3 u,mHe=4.002 6 u,me=0.000 55 u,則反應中損失的質量是多少?(3)如果1 u相當于931.5 MeV的能量,則反應中釋放的能量是多少?(4)由于核反應中質量損失,太陽的質量慢慢減小。很久很久以前,與現在相比,地球公轉的周期是“長”了還是“短了”,并說明原因(假設地球軌道半徑不變)。 【解析】(1)4eq oal(1,1)H→eq oal(4,2)He+2eq oal(0,1)e。
(2)核反應的質量損失Δm = 4mH-mHe-2me = 4×1.007 3 u-4.002 6 u-2×0.000 55 u = 0.025 5 u。 (3)核反應釋放的能量ΔE = 0.025 5×931.5 MeV = 23.753 25 MeV。 (4)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的質量比現在大,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引力比現在大。由F = meq blc(rc)(avs4alco1(f(2π,T)))eq sup12(2)R可知,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公轉的周期比現在短。 【答案】(1)4eq oal(1,1)H→eq oal(4,2)He+2eq oal(0,1)e(2)0.025 5 u(3)23.753 25 MeV(4)略10.(10分) 運動原子核eq oal(A,Z)X放出一個α粒子,變為靜止原子核Y。X、Y和α粒子的質量分別為M、m1、m2。真空中的光速為c,α粒子的速度遠小于光速。計算反應前后總動能與α粒子動能的差值。 【解析】衰變方程為eq oal(A,Z)X→eq oal(A-4,Z-2)Y+eq oal(4,2)He。設原子核X和α粒子的動量為p0和p2、E0和E2。根據動量守恒定律,p0=p2。由粒子動能與動量的關系可知物理必修第三冊章末綜合測評5原子核》 (含解析),E0=eq f(poal(2,0),2M),E2=eq f(poal(2,2),2m2)。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總動能之差ΔEk=E2-E0=(M-m1-m2)c2。聯立以上各方程,可得E2=eq f(M(M-m1-m2),M-m2)c2。
【答案】ΔEk=(M-m1-m2)c2eq f(M,M-m2)(M-m1-m2)c211.(4 分)(多選)靜止的鋁核 eq oal(27,13)Al 俘獲一個速度為 1.0×107 米/秒的質子 p 后,變為激發的硅核 eq oal(28,14)S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核反應方程為 p+eq oal(27,13)Al→eq oal(28,14)Si*B.核反應過程中體系動量守恒C.核反應前后核子數目相等,故生成物質量等于反應物質量之和D.硅原子核速度的數量級為105米/秒,其方向與質子初速度方向一致。ABD[核反應遵循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核反應方程為p + eq oal(27,13)Al→eq oal(28,14)Si*,A正確;核反應遵循動量和能量守恒,B正確;核反應中發生質量損失,生成物質量小于反應物質量之和,C錯誤;根據動量守恒定律,mpvp =,碰撞后硅原子核速度的數量級為105米/秒,其方向與質子初速度方向一致,D正確。 ] 12.(4分)(多選)關于核力和結合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核力是一種短程力,與核子之間的距離有關,既可以是吸引的,也可以是排斥的B.核力具有飽和性和短程性,重核中中子數多于質子數C.結合能較小的原子核合成或分解成結合能較大的原子核時,都會釋放出核能。D.原子核的結合能越大,核子結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ABC【由核力的概念可知,A、B是正確的,原子核的特定結合能越大物理必修第三冊章末綜合測評5原子核》 (含解析),核子結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當結合能較小的原子核合成或分解為結合能較大的原子核時,會發生質量損失,并釋放核能。選項C正確,選項D錯誤。
]13. (4 分) (多選) 放射性元素 eq oal(238, 92)U 有多種可能的衰變途徑,其中之一是先變成 eq oal(210, 83)Bi。eq oal(210, 83)Bi 可以衰變一次變成 eq oal(210, a)X(X 代表某種元素),也可以衰變一次變成 eq oal( b,81)Tl。eq oal(210,a)X 與 eq oal(b,81)Tl 最后都變成 eq oal(206, 82)Pb。衰變途徑如圖所示。則()A. a=84B. b=206C。 eq oal(210, 83)Bi→eq oal(210,a)X 為β衰變,eq oal(210, 83)Bi→eq oal( b,81)Tl 為 α衰變 D. eq oal(210, 83)Bi→eq oal(210,a)X 為 α衰變,eq oal(210, 83)Bi→eq oal( b,81)Tl 為 β衰變 ABC [由 eq oal(210, 83)Bi→eq oal(210,a)X 可知質量數不變,表明發生了β衰變,同時可知a=84。由eq oal(210, 83)Bi→eq oal( b,81)Tl可知核電荷數減少2,表明發生了α衰變,同時可知b=206。
因此A、B、C正確。 14.(4分)(多選) “軌道電子俘獲”是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一種形式,即原子核俘獲一個核外電子,原子核內的質子變成中子,原子核衰變為新原子核,并放出中微子(其質量小于電子質量,不帶電荷)。 如果靜止原子核發生“軌道電子俘獲”(電子的初動量可以忽略),則()A.新生成的原子核的質量數與衰變前原子核的質量數相同 B.新生成的原子核的核電荷數增加 C.新生成的原子核是衰變前原子核的同位素 D.生成的新原子核的動量等于中微子的動量。 AD【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數相同,所以經過“軌道電子俘獲”后,新原子核的質量數與原原子核相同,A正確;新原子核的質子數減少,所以核電荷減少,B錯誤;新原子核的質子數與原原子核不一樣,所以它們不能互稱為同位素,C錯誤;以靜止原子核與被俘獲電子為體系,體系動量守恒,體系初動量為零,故生成的新原子核與中微子的動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正確。】 15.(4分)(多選) 月壤中大量存在著一種叫做“氦3(eq oal(3,2)He)”的化學元素,是熱核聚變的重要原料。關于“氦3(eq oal(3,2)He)”與氘核的聚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核反應方程為eq oal(3,2)He+eq oal(2,1)H→eq oal(4,2)He+eq oal(1,1)HB。核反應生成物的質量會大于反應物的質量。C.“氦3 (eq oal(3,2)He)”的核子的結合能小于氦4 (eq oal(4,2)He)的核子的結合能 D.“氦3 (eq oal(3,2)He)”的原子核與氘核聚變時會釋放能量ACD【選項A中的核反應方程是eq oal(3,2)He與eq oal(2,1)H發生核聚變的方程,在生成eq oal(4,2)He和eq oal(1,1)H的同時,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所以A正確;由于核反應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ΔE=Δmc2可知生成物的質量小于反應物的質量。因此B錯誤;中等質量原子核的比結合能最大,所以將重核裂變成兩個中等質量的原子核或者將輕核聚變,都可以使原子核更加穩定,釋放出能量。oal(3,2)He中核子的結合能小于oal(4,2)He中核子的結合能。因此C、D正確。
16.(6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人造太陽”——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取得重大進展,標志??著我國在可控熱核反應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該反應聚變過程為eq oal(2,1)H+eq oal(3,1)H→eq oal(4,2)He+eq oal(1,0)n。反應原料氘(eq oal(2,1)H)在海水中儲量豐富,而氚(eq oal(3,1)H)是一種放射性元素,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可以通過人工核變換將鋰核(eq oal(6,3)Li)經中子轟擊而獲得。 (1)請完成下列人工核聚變方程,用中子轟擊一個鋰原子核(eq oal(6,3)Li),產生一個氚原子核(eq oal(3,1)H)和一個新的原子核:+eq oal(1,0)n→+eq oal(3,1)H。 (2)在(1)中,每生成1g氚,有多少個eq oal(6,3)Li原子核發生核聚變?(阿伏伽德羅常數NA取為6.0×1023 mol-1)。 (3)一個氘核和一個氚核發生核聚變時,每個核子平均釋放的能量為5.6×10-13 J。計算核聚變過程中的質量損失。 【解答】 (1)核反應方程為eq oal(6,3)Li+eq oal(1,0)n→eq oal(4,2)He+eq oal(3,1)H。
(2)由于1g氚為eq f(1,3) mol,根據核反應方程,實現核轉變的eq oal(6,3)Li也為eq f(1,3) mol,因此有2.0× oal(6,3)Li實現核轉變。 (3)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ΔE=Δmc2,參與核聚變反應的核子有5個,5個核子釋放的能量總和為ΔE=5×5.6×10-13 J=2.8×10-12 J,因此質量損失為Δm=eq f(ΔE,c2)=eq f(2.8×10-12,(3×108)2)kg=3.1×10-29kg。 【答案】 (1)eq oal(6,3) Lieq oal(4,2) He (2)2.0×1023 (3)3.1×10-. (10 分) 為測定某水庫中的水量,將一瓶放射性同位素溶液倒入水庫,已知該溶液每分鐘衰變 8×107 次,該同位素的半衰期為 2 天。10 天后,從水庫中取出 1m3 水,測得每分鐘衰變 10 次,請問水庫中的水量是多少? 【解析】由每分鐘衰變的次數與水的質量成正比出發,利用半衰期的知識可算出水的量。設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始質量為m0,10天后的剩余質量為m,水庫水量為Q,10天后每立方米水中放射性元素存量為eq f(m,Q),則每分鐘衰變次數與其質量成正比eq f(m0,m/Q)=eq f(8×107,10),即eq f(10Q,8×107)=eq f(m,m0)。由半衰期公式可得: m=m0eq blc(rc)(avs4alco1(f(1,2)))eq sup10(eq f(t,T))將以上兩式代入數據可得 eq f(10Q,8×107)=eq blc(rc)(avs4alco1(f(1,2)))eq sup10(eq f(10,2))=eq blc(rc)(avs4alco1(f(1,2)))eq sup10(5)解得該水庫的蓄水量為Q=2.5×105 m3。
【答案】 2.5×105 m318.(10分) eq oal(3,1) H的質量為3.016 050 u留學之路,一個質子的質量為1.007 277 u,一個中子的質量為1.008 665 u。那么:(1)當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結合形成一個氚核時,是吸收能量還是釋放能量?這個能量是多少?(2)氚核的結合能和比結合能是多少?(3)如果這個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光子的頻率是多少? 【解析】(1)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結合形成氚核的核反應方程為eq oal(1,1)H+2eq oal(1,0)n→eq oal(3,1)H。反應前核子總質量為mp+2mn=1.007 277 u+2×1.008 665 u=3.024 607 u。反應后生成新核的質量為mH=3.016 050 u。質量損失為Δm=3.024 607 u-3.016 050 u=0.008 557 u。由于反應前總質量大于反應后總質量,所以該核反應為放能反應。釋放出的核能為ΔE=Δm×931.5 MeV=0.008 557×931.5 MeV=7.97 MeV。(2)氚核的結合能為ΔE = 7.97 MeV。它的比結合能為eq f(ΔE,3) = 2.66 MeV。(3)發射光子的頻率為ν = eq f(ΔE,h) = eq f(7.97×106×1.6×10-19,6.63×10-34) Hz = 1.92×1021 Hz。【答】(1)釋放的核能 7.97 MeV (2)7.97 MeV 2.66 MeV (3)1.92×1021 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