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羊蕭簫發自凹非寺
量子位出品|公眾號
估值突破1000億港元大關后,百度最新進展也急劇爆光——
創立一家專門的AI芯片公司,獨立發展的那個,像智能車輛模式的那個。
而百度自研芯片昆侖2,也將于明年實現量產。
消息一出,百度盤前下跌5%。
不得不說,背部科技公司,近些年來行動還真是出奇地一致:
無論國外外,雖然都將眼神置于了“AI芯片”這一領域。
先是手機廠商如蘋果、華為、OPPO,紛紛下海自研AI芯片。
2017年,蘋果A11Bonic問世,首次采用自研GPU,首次搭載神經網路引擎,開啟智能手機AI時代;
華為“昇騰”系列芯片揭曉,標志著華為即將涉足AI處理器行業;
OPPO也明晰涉足半導體,構建自研芯片。
同時互聯網公司如微軟、亞馬遜、BAT,也開始有所行動。
美國如微軟,2014年就開始為數據中心設計服務器芯片,2019年更是在美國成立芯片團隊。
而亞馬遜最大盈利來源之一、云估算公司AWS,也在2018年末披露了首款自研云服務器。
國外如阿里,2018年創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即將入局AI芯片;
至于騰訊,也已押注燧原科技,專注于AI芯片的商用落地。
此番,百度又宣布AI芯片獨立拆分,甚至直接砸出自研芯片去年量產落地的重磅消息。
BAT在造芯方面的布局,現在已經明朗。
為什么大鱷紛紛入局造芯?
互聯網大鱷入局造芯的緣由有兩大方面。
一方面,就國際形勢而言,國外科技公司在芯片上,遭到美國技術“卡手腕”已久。
2018年,新加坡商務部忽然宣布,7年內嚴禁日本企業向中興通信銷售零件。
2019年3月,中興通信公布2018年度巨虧69.83萬元人民幣,與2017年度贏利45.68萬元比較,相差超過100萬元。
此前,中興大量芯片供應依賴于英國芯片企業,此次風波,相當于給國外企業當頭一擊。
在這前后,還有大疆、華為、小米……等等國外企業,均遭到了英國不同程度的“封殺”。
要想在行業中不受政局變化的影響,中國企業必須作出對應的決擇。
可以說中興通訊 量子,自研芯片是國外企業必須走出的一條路。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帶來的需求和機會。
此前,個人筆記本和手機等芯片,盡管基本早已被英特爾、AMD等公司壟斷,但人工智能技術的盛行,無疑給行業帶來了一個難得的窗口期。
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的急速發展,金融、醫療、能源、制造、政務、交通、家居等行業,正在實現進一步的“AI+產業化”。
各行各業急劇智能化的同時,疫情的到來,又進一步加速了人工智能算法的需求。
無論是“無人化”等智能服務需求、還是“無接觸”等智能語音需求,一波波產業浪潮,正在不斷推動AI技術的落地應用。
軟件的急速發展,勢必推動硬件行業的革新。
面對AI算法對算力、任務處理性能的特殊需求,包括GPU在內的上一代處理器,早已呈現出頭暈之勢,實際任務運行效率十分低下。
但是軟件重新定義硬件,AI算法重新定義芯片,來到了破局點。
芯片行業,在AI的沖擊之下,打開了一個缺口,硬件需求源源不斷地涌現。
這無異于是一個入局芯片的最好時機——
假如國外科技公司能抓牢這一機遇,在發展AI技術的同時自研AI芯片,軟硬件一體的布局,勢必也能對美國技術產業引起沖擊。
而當初因加倉馬斯克和比特幣封神的“牛市女皇”Wood,則更是在2021年ARK報告中大膽預測,AI芯片未來的開支將下降4倍以上:
從當前的50億港元,下降到2025年的220億澳元。
有實力的玩家,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自己不做,更待何人?
百度造芯,雖然「十年磨一劍」
但此番百度AI芯片業務獨立拆分,只是在追逐風口嗎?
背后的膽氣何在?
從國外科技大鱷押注芯片的節奏上來看,百度雖然落子最遲。
但是,假若尋根探源,或是對百度技術押注熟悉,都會發覺,原先百度在芯片方面的布局,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展開。
作為國外最早重注AI的科技公司,2010年,為了服務于自身業務,百度就早已開始使用FPGA進行AI構架的研制,并于次年就舉辦了小規模布署上線。
到了2017年,百度早已完成超過1萬片FPGA的布署。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2018年,百度即將發布自主研制的AI芯片——百度昆侖。
昆侖1代處理器基于FPGA構架構建,采用14nm工藝,16GBHBM顯存和2.5D封裝解決方案,才能提供512GB/s的顯存帶寬。
但是,在高于150W的功率下,昆侖1代能實現256TOPS的INT8處理能力。
也就是說,在滿足AI推理和常規訓練、支持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的基礎之上,昆侖芯片能夠進一步增加使用成本。
簡單總結上去,昆侖具有以下幾點特點:
截止目前,昆侖1早已量產超過2萬片。
所以,這樣的芯片都用在了那里?是否空有花架子?
事實上,無論是在大眾所熟悉的百度搜索引擎,還是在ToB的百度智能云中,昆侖1都早已被廣泛布署。
國外生態最領先的開源深度學習框架飛槳(),也同昆侖芯片深度融合,產生了“自研芯片+自主AI框架”的軟硬一體組合。
而這樣軟硬件結合的模式,也就促使百度的芯片在面對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政務、智能交通等等數字化、智能化場景時,能做到愈發有的放矢、降本增效。
另外,不僅原生支持百度自家的飛槳、百度機器學習平臺(BML)以及各垂類的AI能力引擎,昆侖也支持全球主流CPU、操作系統、和等深度學習框架。并與國外廠商展開合作,實現了對飛騰、申威和海光等國產CPU,麒麟、深度和通訊等國產操作系統的支持。
百度方面還透漏,昆侖2將于2021年上半年實現量產,這款芯片采用7nm工藝中興通訊 量子,相比于第一代性能會提升3倍。
而不僅更注重于行業端的昆侖,百度面向消費者,同樣已有成品,就是百度鴻鵠語音芯片。
鴻鵠語音芯片于2019年7月即將推出,相比于昆侖,它面向的場景愈發垂直:
專門為智能家裝語音交互、智能車載語音交互,以及智能物聯等場景設計,是一款主打超低幀率的語音交互芯片。
在芯片構架上,鴻鵠內嵌端到端一體化建模算法,能完成遠場拾音、喚醒、定位等一系列語音交互功能,并將提取的特點直接傳遞到云端,在云端進列寬精準辨識。
這也就使廠商才能在不損失語音體驗的前提下,進一步壓縮智能硬件成本。
另外,鴻鵠芯片還采用了四核HiFi4構架自定義指令集,以提高算力。
2020年推出的小度智能耳機2紅外版上,就早已搭載了這款芯片,并因而實現了三大性能提高:
百度造芯,關鍵在生態
總結這樣的路徑,雖然百度造芯的差別化競爭力,也進一步水塌方出。
關鍵還是場景和生態。
自主研制AI芯片,須要的除了是硬件技術,還須要對AI算法有深入的理解,要有軟硬結合的能力。
而作為國外最早開始布局AI的科技企業,現在,百度擁有從硬件到軟件,從技術底層到應用場景全覆蓋的AI基礎設施“百度腦部”。無論是地圖、搜索,還是無人車、智能耳機,百度技術多年積累和業務實踐都集成其中。
2020年發布的百度腦部6.0,早已開放270多項領先AI能力,凝聚230萬開發者,企業發布的模型數目超過31萬,是業內最全面、服務規模最大的AI開放平臺。
背靠這樣的生態,百度造芯也就有了更多落地實踐的機會。
就以鴻鵠芯片舉例,可以想見,小度音響僅僅只是第一站,在未來,這樣的語音芯片還可能在無人車,乃至家庭、工業場景中進一步得到驗證。
而站在當前這樣的時間節點,掌握AI時代芯片行業的新機遇,進一步從軟件的自主可控向硬件的自主可控探求,除了對于百度自身,對于整個中國的科技行業,都意義深遠。
所以,在小度市值200億,也被督查機構與市值300億港元的對標以后……
百度最新孵化的AI芯片公司,又須要如何被評價?
從百度近來股價的一路攀升之中,似乎可以聞到一絲風向。
且拭目以待。
—完—
量子位·頭條號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得知前沿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