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中英文教學”,在這里您可以學習和提高!)
說明文是一種客觀描述事物的寫作,目的是給讀者提供知識。小學生最難寫的是說明文,而且常常覺得很難寫。
其實,只要理清說明文寫作的思路,把閱讀說明文與寫作說明文結合起來,以閱讀文本作為寫作的范例,多觀察、多分析、多練習,就能逐漸學會選擇恰當的解釋方法,正確、系統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說明文的特點主要有描述性、信息性、科學性和實用性。說明文是用來解釋或說明事物、理論、方法、過程或一些抽象概念的文章。
說明文寫作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使事情清楚,也就是說,人們讀了文章之后,應該對文章所解釋或說明的對象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這就決定了說明文寫作的基本特征是客觀性和科學性。
說明文寫作技巧
說明文寫作的首要要點是明確說明的對象,然后運用準確的語言和多種說明技巧對其進行介紹和描寫。
常用解釋技巧
舉例說明,列出數字,分類,
使用隱喻、定義、引語,
進行比較、描述形狀、繪制圖表、
做出假設和解釋
使用示例:
1.舉例:具體、生動地說明(講解對象)的特點,使講解更加具體。
【舉例】:用具體、生動、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來說明復雜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例如,說明死海的“死亡”,可以舉出海水中沒有魚蝦、沒有水草,甚至海邊沒有任何草的例子;說明死海的“不朽”,可以舉出人即使不會游泳貝語網校,也能一直浮在水面上,不用擔心溺水的例子。這樣才有說服力。
2.列舉數字:科學、準確地描述...的特點,使描述更有說服力。
【數字列表】:有些東西是可以用量來描述的,可以用數字來描述。比如《太陽》:其實太陽距離我們有1.5億公里,要到達太陽,如果晝夜不停地行走,大概需要3500年;即使坐飛機,也要20多年。
3.分類:明確說明...的特點,使講解更有條理。
分類解釋法是一個大概念包含若干個小概念,這些小概念屬于同一個大范疇,但又相互平行,沒有主從關系,也沒有比較性。
4.進行比較:清楚簡潔地說明...和...的特點,使解釋更有說服力。
【比較】:將所講解的事物與其他事物進行比較,說明事物的特點。通過比較,可以了解事物的特別之處,或者所講解的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共同之處。
例如《太陽》中:“我們看著太陽,覺得它不大,其實它很大,130萬個地球才等于一個太陽。”把地球和太陽對比,更能凸顯太陽的巨大。
比較解釋法一般有一個主客體和一個從屬客體,主客體是要解釋的對象,從屬客體不是要解釋的對象,只起到解釋主客體的作用。為了解釋人們不熟悉的主客體,就選取一個人們熟悉的從屬客體來與之比較,使人們能更清楚地了解主客體的某一特征,這就是比較。
5.運用比喻:生動地說明...的特點,增強文章的趣味。
【比喻】:用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作比較,準確、具體、通俗易懂地說明事物的特點。例如《太陽》:“太陽發光,散發熱量,是個大火球。”這個比喻生動地反映了太陽的形狀和發光發熱的特點。
6.定義:用簡潔、科學的語言,更科學、更本質、更普遍地揭示事物的特征和原理。
在語言要求上,定義句要求判斷明確,語言形式一般為“什么東西是?”或“什么東西叫什么”,語言要準確、概括、簡潔,不允許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解釋則沒有這些限制,只要解釋準確、嚴謹即可。
定義就是用簡潔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屬性作一般性的描述,以確定被描述事物的范圍和界限。
7. 解釋:詳細解釋某事,以便于理解。
解釋就是注解、說明,一般對事物作通俗的介紹,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
8.引用材料:具體描述...的特點,使得解釋更有說服力。
【引證】:用名言、資料、典故、詩詞、民間傳說、諺語、傳說等作為解釋的內容或依據,來說明或介紹事物。例如《太陽說》中有這樣的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熱得地上寸草不生。人們受不了熱,就找了一個箭法高超的人把九個太陽射下來,只留下一個,這樣地上就不那么熱了。
9.描寫外貌:生動地描述...的特點,使描述更加具體。
10、柱狀圖:形象地說明了...的特點,使解釋更加具體。
解釋性文本的分類 1.對象
根據描述對象的不同,可分為:
1)事物描寫:側重描述事物的成因、構造、形狀、用途等。例如“中國石拱橋”;
2)說明文:注重說明道理。說明文意在說明事物的道理或內在規律,如“協調方法”。
兩類說明文常用的方法也存在一定差異,如事物說明文側重于說明事物的物理特性,常用定義、分類等說明方法;原理說明文側重于說明事物的邏輯特性,常用引用材料、對比等說明方法。但有時,在同一篇文章中,會同時使用幾種說明方法,以相互補充。
2. 語言
從語言表達上看,可分為:
平淡的說明文和文學性的說明文。
說明文的語言要準確、簡練。有的說明文要平實,有的說明文要生動。但無論平實還是生動,都應準確、簡練,并注意說明文的科學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簡潔。說明文所用的詞語、句子應當簡潔、平實、易懂。
2)準確性。說明文寫作的目的是傳授知識,這就要求它必須用準確的語言,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特點、本質、規律。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寫作的前提。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點、性質、程序等的表達,都要求準確。
3)科學性。介紹科學知識時,應特別注意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
4)嚴謹性。為了使讀者能夠清楚、準確地理解比較復雜的事物和比較深刻的道理,說明文常常適當地使用修飾語和限制語,講究語言的嚴謹性。
5)順序。凡事都有其順序。我們在解釋某件事時,要按照其本身的順序來安排解釋的順序,這樣才清晰、有條理。
6)邏輯性。有些解釋性文字需要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語言要有很強的邏輯性。
7)有趣。葉圣陶先生說:“說明文不一定非要嚴肅,也可以幽默一點。”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指示時間
時間的描述應該盡量準確初中物理現象說明文,如:一天有24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但如“此橋(趙州橋)建于公元605年前后,距今已有1300多年。”(茅以升《中國石拱橋》)這里的兩個數值描述,由于年代久遠,只能估算,表面上看似不準確,其實恰恰體現了說明文字語言的準確性。
②、快遞空間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現代的一般住宅,絕大多數都是對稱的……”(葉圣陶《蘇州園林》)這里的“絕大多數”,是指并非所有的“宮殿”、“住宅”都是對稱的,也有少部分是不對稱的。這種客觀的描述,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③、表示范圍
“死海位于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中段,南北長約80公里,東西寬約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處約400米。”(《死海不是死的》)這段文字用數字來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和深度初中物理現象說明文,給人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④、表達程度
在描述事物時,我們常用程度副詞,如“十分、極其、相當、比較、較多、最、稍、略”等。例如:“三宮以北是御花園。御花園不大,大小建筑二十余座,但無擁擠、重復之感。”(黃傳傣《故宮博物院》)這里的“十分”說明御花園面積雖不小,但也不是特別大,因為只有大小建筑二十余座。
例如:“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天敵之一。”(竺可楨《進軍沙漠》)這里的“最”,足見沙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之大、之嚴重。
⑤、注明流程
事物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要說明事物的起因、結構、原理,就必須有一定的程序或順序。例如:“立春以后,大地逐漸從沉睡中蘇醒,冰雪消融,草木萌發,各種花草相繼綻放。”(竺可楨《自然語言》)“逐漸”、“相繼”等詞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變化過程,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又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注意亭臺樓閣的布局,假山水池的協調,花草樹木的對比。
說明文寫作重點:觀察
如何才能讓說明文既有形體又有精神呢?第一點就是觀察。說明文寫作的前提是對所要說明的事物十分熟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養成細心觀察、深入理解的習慣:
觀察要有針對性,帶著問題去觀察,不要只看表面,最好在觀察前先擬定觀察提綱,邊觀察邊做筆記、畫圖,善于提問。
觀察時,要分清主次。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觀察的順序。觀察可分為一般觀察和近距離觀察。前一種方法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總體面貌,而近距離觀察則有利于把握被觀察對象的細節和特點。從一般到近距離,從整體到局部,這是觀察的一般原則。
觀察重在觀察事物的形態,如果要寫事物的內涵和原理,需要有很好的查閱資料和調查的能力。比如我們要寫一篇講解洛陽牡丹的文章,除了寫它的形狀、顏色、品種外,如果能考察洛陽牡丹的產地,以及其著名牡丹品種在栽培上的科學原理,文章就會更有說服力,也能使讀者對洛陽牡丹的文化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就需要我們有相當的知識積累,有廣博的知識面,有很好的調查能力。
說明文字的順序
寫說明文時,也要注意說明的順序,順序合理,文章才能清晰易懂。
描述命令通常有三種類型:
空間順序:一般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從遠到近等。
時間順序:一般是從古代到現在、從過去到現在等。
邏輯順序: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一般到具體等。
什么樣的訂單是合理的?
這取決于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事物本身的特點、規律。在解釋事物的形狀、結構時,順序往往是空間的;在解釋事物的原因、方法時,順序往往是時間的;在解釋事物的原理時,順序往往是邏輯的。
當然,大多數說明文都會采用多種論述順序的組合,因此,在寫作時,一定要合理安排論述順序,理清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常用的結構層次:
例如,我們寫“水”
平行體:先寫水的出現,再寫水的分類,最后寫水的用途,這是平行寫作的層次。我們也可以先寫水的出現,再寫水的成因,最后寫水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和危害,這是遞進的結構層次。
遞進法:先概括水的用途、特性,然后逐一進行詳細描述,即概括—具體法。
結構層面的能力需要在長期的寫作過程中培養。
說明文寫作技巧:
始末
1.開啟方法:
1.概述:
開頭用簡短的語言介紹事物的概況,給人以總體的印象。例如:
臺北市中心有一座特別高的建筑,那就是臺北101,它歷時十三年,于2003年竣工,曾被稱為“世界第一高樓”,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地震多發帶的摩天大樓。
2. 提問:
開頭提出問題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渴望了解事物或原理。例如:
為什么月亮會在太陽落山后出現?為什么太陽會在晚上消失?為什么白天我們看不到月亮和星星?今天我們一起探索外太空吧!
2.結束方法:
1.前瞻性方法:
是解釋對象說完話后,表達深切感情的一種方式。例如:
不光是動物可以克隆,科學家也成功創造出了人類克隆的案例,這項克隆技術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未來我們人類一定會探索這項奇妙的克隆技術。
2.調用方法:
這是吸引讀者的一種方式。例如:
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地球將毀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不僅未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反而使它變得更糟。保護地球從你我做起。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事情開始。記得提醒你周圍的人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保護地球。
3. 側補法:
是在文章末尾添加一些內容來補充文章不足的寫作風格。例如:
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超自然現象,還有其他類型,例如死亡、失蹤等。但很多只是因為人們的心理發生變化,看到了一些奇怪的事物或事件。沒有人知道幕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解釋性文字摘要
介紹該物品的三個重點:外觀、結構、功能。
文具、玩具是最常見的,生活用品更是數以千萬計;
描述外觀有一個序列,描述結構有一個空間;
描寫功能和描述生活,寫一段有典型細節的段落;
從介紹名字的由來開始,到夸贊亮點結束。
(如果覺得不錯的話請關注點贊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