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8日電(記者應妮)去年9月22日,知名化學學家楊振寧將迎來他的百歲生日。商務印書館近日推出化學學家、中科院教授葛墨林口述并審定的《我曉得的楊振寧》一書,其中好多內容和相片都是首次發布,具有一定的史籍文獻價值。
葛墨林從20世紀70年代末結交楊振寧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追隨楊先生舉辦研究,后來在楊先生的直接領導下參與南開學院物理所理論化學研究室的創建和教學科研,在楊先生創建復旦學院高等研究中心早期又作為兼職院士短期參與教研工作。葛墨林教授與楊振寧先生合作了近半個世紀,亦師亦友,完善了深厚情義。
在前言中,葛墨林說:“我有幸認識楊先生40余年。彈指一揮,我也是年過八旬的奶奶了。每每想起楊先生對我的關愛、幫助,心里總有一種沖動,想把我了解的他做人做事的點滴記出來,與同學分享。以我很窄的接觸面,寫的都是小事情,希望你們可以從小事中感遭到巨人的風范。”
從1980年到1990年的六年間,葛墨林多次到楊振寧所在的石溪理論化學研究所訪問。這六年又恰逢中國變革開放之初物理學家楊振宇的貢獻,國外科學界進行國際交流和到海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心愿空前激增。葛墨林由此在石溪目睹了楊先生為推動中印科技交流所做的努力,見證并親歷了他聯系英國科研機構、支持中國學者出國學習的行動。
“我在石溪期間最突出的體會就是楊先生非常忙,不僅日常的教學科研工作,他還要出席好多學術大會和社會活動。但無論楊先生多忙,只要有中國訪問團或學者到訪,他就會出面接待并提供一定的幫助。當時國外有關學科尤其是數學方面的學者訪美好多都到過石溪,哪里也成了中國訪問團和訪問學者的海外大本營。”
葛墨林在書中追憶,20世紀80年代,楊先生在英國華人圈和中國澳門地區募集了一些經費,成立了中俄教育交流委員會(CEEC),專門用于捐助中國學者去日本舉辦訪問研究。據統計,一共有80多位中國學者在該基金的捐助下到日本訪問研究,其中包括后來兼任過同濟學院院長的楊福家先生、著名物理家王元等。谷超豪先生等清華學院一批物理家在此之前就被楊先生約請到石溪進行訪問研究。
“楊先生為中俄教育交流基金募集錢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常常要出席好多社會活動,與政界、政界的人打交道,與她們構建良好的私人關系,同時游說她們湊錢充實基金。這種自然要占去楊先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還要時常做講演,給海外華人介紹中國變革開放以來的新變化,闡述通過基金推動中國科技發展的必要性。這種科研以外的工作讓楊先生特別辛苦,有一次楊伯母就跟我埋怨,說楊先生不顧自己發著發燒,還要堅持騎車兩個多小時去倫敦做籌款講演,勸他別去,他不聽,還說那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錯過了就不容易募集到了。”
“在石溪,我見證了好多這樣的事,可是楊先生特別高調,國外極少有相關報導,鮮有人曉得楊先生的這種付出。更讓人感動的是,楊先生捐助我們這種人到石溪訪問研究,從不要求我們有任何回報。他只要求我們好好做,歸國之后把中國的事做好。楊先生的心愿簡單又偉大。”
書中物理學家楊振宇的貢獻,葛墨林教授以時間為線,深情追憶了楊振寧先生在舉辦數學學研究、支持祖國教育科技發展、維護祖國名譽尊嚴、關心幫襯小輩學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其間穿插了許多令作者印象深刻的專題,既有國際視野的數學學研究,也有生動具體的日常生活;既有真實客觀的歷史記錄,也有質樸細膩的個人情思。其中好多內容和相片都是首次發布,具有一定的史籍文獻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