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實際使用中,根據設備耐壓能力或計劃使用壓力的100%~130%進行打壓試驗,進行氣密性檢驗。
從微觀的角度來解釋這種檢查氣密性方法的原理:
用手捂住燒瓶時,瓶內的空氣微粒由于溫度升高,運動速度加快,導致了空氣微粒間的空隙增大;體積膨脹,所以,在水中會冒出小氣泡;手移開瓶后,溫度降低,運動速度減慢,導致了空氣微粒間的空隙變小;體積收縮,所以,在導管中會形成一小段液柱。
為了防止漏氣啦,檢查很簡單,稍微加熱 導管口進入水中,看是否有氣泡冒出 氣密性檢驗的原則是,先讓裝置和附加的液體(一般指水),構成封閉的整體,改變這個整體的溫度,導致壓強的變化,來判斷氣密性好壞,由于裝置的不同,檢驗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升高溫度法,升高氣體發生裝置體系內氣體的溫度,可以臨時增大其壓強,從而使這個整體部分空氣外逸(在液體處可觀察到有氣泡放出),當溫度恢復到初始溫度時,這個整體壓強減小,導致浸沒在水中的導氣管內倒吸有一段水柱。 (1)對于一些制取氣體量較小的裝置,可采用手握法,把導管的一端浸在水里,兩手緊貼容器(試管)的外壁,如果裝置不漏氣,里面的空氣受熱膨脹,導管口有氣泡放出,手移開后,導氣管內水柱上升,且較長時間不回落,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如果裝置漏氣須找出原因,進行調整、修理或更換,然后才能進行實驗。 (2)上述方法有其缺點,如果環境的溫度與人體的溫度接近,用手握的方法,現象就不夠明顯,就應該采用微熱法。也就是說手的溫度與環境的溫度差不多時,手握改變不了這個整體的溫度及壓強,用酒精燈在容器(可以用酒精燈直接或間接加熱的容器)底部微微加熱,或把容器浸在熱水中,如果水中有氣泡放出,停止加熱后,導管內有一段水柱,且在一段時間內不回落,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2.液面差法。用止氣夾夾住橡膠導管部分,向長頸漏斗中加水,使之下端浸在水中,繼續加水形成一段水柱,產生高度差,在一段時間內水柱不發生回落,說明氣密性良好。 對于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比如:實驗室制取氫氣,經除雜質(HCI氣體及水分)后,再做它用。 這個裝置如何檢驗氣密性呢?此裝置比較復雜,但檢驗原理是一樣的,向長頸漏斗中加水,使之下端浸在水中,用熱水微熱B或C裝置,如果在D處有氣泡放出,A的長頸漏斗水面上升,停止加熱,A中長頸漏斗液面恢復正常,D中導管倒吸—段水柱,證明氣密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