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說反話,就是“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反話也叫“反語”、“倒反”或“倒辭”,是指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通常反語的作用是產生幽默感與諷刺性,有時比正說更有力量。比如說有這么一個經典的例子:會議就要開始了,領導見還有人沒來,于是隨口說道:“怎么該來的都沒來,不該來的都來了?”來了的人一聽有的走了,領導又說“該走的沒走,不該走的又都走了。”剩下的人一聽也走了。這當然是個笑話。這個笑話說明成人是可以從這種“正話反說”的表面意義和說話人的姿態中準確領悟其內在含義的,可以聽出弦外之音,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不過這個笑話很有些反諷的意味。那么“正話反說”是否適用于對幼兒使用呢?本文想就此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在幼兒園里,我們不難聽到這樣的話:“我看看誰還在那說呢?”,“我看看誰還不著急呢?”這些話經常被掛在老師的嘴邊,不絕于耳。雖然這些還構不成語言暴力,但每當我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心里都覺得不舒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普遍的現象呢?這有它產生的背景。
一、“正話反說”產生的背景
首先我們把言語和語言進行一個簡單的區分。語言是社會的、時代流傳的東西,是一個相對固定的體系,它屬于語言學范疇。比如說漢語就是一種語言。言語則不同,它是個人的東西,是隨著一個人的出現、發展和消亡而經歷的一個過程,屬于心理學范疇。因此“正話反說”這種言語表達方式代表著說話人的情感、態度和評價,帶有個人言語風格的色彩。幼兒教師之所以經常正話反說,受很多的因素影響。
1.漢語言文化的因素。
我們知道,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言語表達顯得比較含蓄、委婉,我們不妨拿英語和漢語做一簡單比較。比如英語“Haven't you read this book?”(你沒有讀過這本書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漢語則表達為:“是的,我沒讀過。”而英語則為:“No,I haven't.”很明顯,“我沒讀過”是要表達的本意,但漢語首先要說“是的”或“對”之類的和本意相反的詞,而不像英語那樣直接用否定詞“No”。這種婉轉的、不直接的、反向的表達方式其實是我們漢語言文化的一個特點,是中國人的一種言語習慣,它有時候是不假思索的、不自覺的、脫口而出的。我們再從句子的語序來看,也有這個特點,就是通常英語是把最主要的主、謂、賓放在句首,定、狀、補置后,這說明英語的表述方式很直白,而漢語則不然,在有定、狀、補的情況下,通常說了一串了還不知道“主角”是誰呢,我們都有這個體會。
“正話反說”正是這種語言特點的體現。
2.教師了解、掌握幼兒心理認知發展水平的因素。
言語是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他要求人們在交流時盡量使彼此能夠理解談話內容的含義,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就要求教師在跟幼兒談話時盡量使幼兒能聽懂,否則談話將是無意義的、無效的。那么幼兒是否能夠聽懂“反話”呢?有研究者認為“6歲兒童已具備初步的反語認知能力,開始能夠理解反語中說話者的態度和含義,但還不能正確解釋反語的現象”(《心理學報》張積家、張萌),并且還認為反語“在兒童言語發展領域中是一種難度較大的認知對象”(《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5期,蓋笑松、方富熹)。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對于幼兒園絕大多數6歲以下(大班下學期個別幼兒長到6歲)的幼兒來說,對反話的理解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事實上,這一點從我們對幼兒的日常觀察中并不難看出。遺憾的是,這一點還沒有被相當一部分幼兒教師意識到,她們錯誤地以為,“正話反說”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增強說話的力度,最有效。
3.教師自身言語系統完善水平的因素。
言語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言語能力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能,它是知識、態度、過程、技能和行為的統一體,是個人使用語言的能力。幼兒教師是否具有這種能力,其自身的言語系統是否完善,首先要根據教師所說的話能否真正讓幼兒聽懂來判斷。由于幼兒教師談話的對象有其特殊性,幼兒言語系統的建立遠不如成人那么完善,這樣就要求教師對幼兒說話時要選擇一種能讓幼兒聽得懂的方式,因此具有良好的語言修養是對教師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比如說,午睡之后該起床了,有的幼兒一邊玩或一邊打鬧一邊穿衣服,老師看見了很不耐煩地說“我看誰還在那磨蹭呢?”如果是一個語言修養比較好的老師,她可能就會調動她的言語智慧,想方設法地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她可能會說:“咱們看看誰的衣服穿得又快又好,待會兒我會讓他表演個節目。”當然這里包含的不僅僅是言語能力的問題,還有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因素的考慮和心理水平的把握等其他能力。幼兒教師絕不能追求“話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
4、教師情緒因素。
俗話說“言為心聲”。人的言語活動包含復雜的心理過程,并與多種心理過程密切聯系,尤其是人的情緒。一個人的情緒往往能通過她說出的話反映出來。“正話反說”往往是教師面對幼兒出現行為問題時才使用的,“正話反說”有不同強度層次,隨著教師情緒的波動而增強,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看看誰還沒完沒了地說呢?”這可能是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性言語表達。其實教師的情緒是平穩的。而當一名平時就很頑皮的幼兒將顏料涂抹在桌子上的時候,老師可能就不會有那么多耐心了,可能就會來一句具有諷刺意味的反話:“嚯!都能在桌子上畫畫了!行為藝術!”這時候如果其他幼兒再跟風效仿,老師就會怒火中燒,言語的刺激性便會隨之增強:“我看你們以后全都不想畫畫了吧!”同樣是“反話”,但反映出的情緒態度不同。
此外,一些非教育因素也會影響教師情緒,使教師口不擇言,而說“反話”。如家庭矛盾,同事齟齬,身心疲憊,生活壓力等,這些會導致教師將不良情緒遷移到幼兒身上,使用過激的反話,有時候使普通的“正話反說”升級為諷刺挖苦,來宣泄自己的情緒。這是及其不應該的。
教師之所以“正話反說”無外乎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使幼兒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那么“正話反說”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二、教師對幼兒“正話反說”的效果
1、當面對全班大多數幼兒出現行為問題時,比如教師說“我們看看誰還沒坐好!”實際上教師想表達的是“看誰坐得好”。像這類的“正話反說”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不諳世事的孩子不知道老師背后的深層含義,他們會充耳不聞地該說的說,該玩的玩,況且小孩子的自制力本來就不強,也許還認為是老師鼓勵他們呢。直到老師崩不住了憤怒地大吼一聲:“別說了!都坐好!”此時亂糟糟的聲音才戛然而止。這種“正話反說”根本沒有起到它原有的作用,與教師預期的目的也相去甚遠。
2、當教師面對個別幼兒發生行為問題或突發事件的時候,教師的言語也容易失去常態,“正話反說”就升級為刻薄的諷刺和挖苦,蓄意為之,這是最糟糕的,如不加控制,甚至會喪失理智。從幼兒的角度分析,他雖然還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的反話,但他可能會從教師的表情、態度、聲調感知到一些消極的、負面的信息,從而對幼兒的身心、個性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有的幼兒會本能地采取自衛的姿態。
由此我們看到,幼兒不同于成人,教師對幼兒說反話并不能取得在成年人身上達到的那種效果,要么幼兒聽不懂,教師的話顯得無關痛癢;要么對幼兒產生消極的負面的影響,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幼兒教師切忌對幼兒“正話反說”,那么應該怎樣做呢?
三、正確的做法
1、尊重幼兒。給幼兒以真正的尊重,要研究幼兒,了解不同年齡幼兒的心理、行為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科學地擺好教師與幼兒的平等關系,信任幼兒,出口成禮,而不是口不擇言地傷害幼兒。
2、修煉自身。美的語言不論時空、國度、民族、長幼,教師應該是美的化身,美的使者。每一個教師的言語能力都不是只簡單地體現她的表達能力,更重要地還體現出她的學識、她的綜合素養。教師應該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努力尋求能讓幼兒理解和接受的話語方式,引導幼兒良好行為規范,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自我強化。每一個教師都有她自己的言語風格。積極的言語模式,可以通過在意識上反復強化,在實踐中反復訓練來建立。教師要努力形成自己正面的、向上的、獨特的、優雅的言語風格,并使它成為一種言語習慣。
4、正面引導。教師經常給幼兒一些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或“反話正說”,可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積極進取,有利于其形成其健康的人格,使之獲得積極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言語習慣,對幼兒還是一種客觀示范,正如心理學所言“小孩子學會最快的方式就是有現成的榜樣”,哲學家約瑟朱珀也曾說:“兒童需要榜樣忠于需要批評者”。
5、特別方法。對于個別幼兒要采取特別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對于比較頑皮,個性強,或自我意識較強的幼兒,教師要耐心地深入他的內心世界,用心傾聽、了解他的內在需求,不急于判斷,遇到突發事件時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遷怒于幼兒。當他們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教師采取特別的辦法:和幼兒面對面、近距離、直視著他,發出簡潔、有力、直白、低沉、嚴肅、誠懇的指令,直接告訴他該怎樣做就可以了。不要發牢騷、諷刺挖苦,這樣會使幼兒不知所措,無所適從,他終歸還是不知道正確的是什么。
最后,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就是,幼兒教育的一切宗旨、原則和方法,溯其本源都應歸于一個“愛”字,愛得真誠,愛得深沉,愛得科學。但我并不主張愛得無私,愛得沒有自我,那種愛是虛偽的,不真實的,不現實的。教師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喜怒哀樂憂思恐驚,她在孩子的眼里首先應該是真實的,有情感的,因此幼兒教師還應該愛自己,愛生活。幼兒也會從這種無言的大愛中受益。正像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有人錯誤地認為,教師講話的聲調要平靜,聲音要柔和,寓教誨于和善之中。其實善良并不在乎聲調高低、是否表示贊揚。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種情感豐富的人,他對歡樂、憂愁、激動和憤怒都有同樣強烈的感受。問題在于,要讓兒童感到在教師的這些‘人之常情’中,包含著正直,真有道理。”這才是愛的至高境界!真愛的結果是雙贏。
教師正話反說(也可以說是負面反饋或者諷刺挖苦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通常是消極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自尊心受損:孩子的心智尚處于發展期,自尊心較為敏感。教師正話反說容易讓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損害他們的自尊自信。
2. 溝通障礙:正話反說使得原本的教育信息變得模糊不清,孩子可能難以準確理解教師的真實意圖,導致溝通效率低下,甚至產生誤解。
3. 心理壓力增大:長期遭受負面評價的孩子,可能會產生過度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加重內心的負擔,影響其正常的心理成長。
4. 行為模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他們具有示范作用。如果教師經常采用正話反說的方式,孩子可能會模仿這種消極的溝通方式,影響其與人交往的能力和社會適應性。
5. 學習動機下降:過多的負面反饋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力,不利于他們在學業上取得進步。
因此,教師應當盡量避免正話反說,倡導正面、積極、建設性的反饋方式,給予孩子尊重、鼓勵和支持,從而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