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近日落下帷幕,中國隊繼去年之后再次獲得團體第一名。其中,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孫向凱在本次比賽中獲得理論成績和總成績“雙第一”。這門讓很多人學起來頭疼的科目,對于孫向凱來說就像是“朋友”一樣。在他看來,物理學使他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解釋世界。
孫向凱說,他最初對物理產生興趣是因為一本名叫《啊哈!就是這樣》的科普書。 “這本書把一些理論的東西講成故事,變成一些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比如書中提到,人在高速運動時會變得越來越瘦,這些奇怪的現象讓我覺得特別有趣。”
但自從來到人大附中的早訓班之后,我才真正開始了解物理。初中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選擇了培訓課程——《生活中的物理》。 “這門課程引導我們發現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通過查閱資料來解釋這些現象。”至今,他還記得班上的一個小案例:刮風的天氣,如果把手機放在地上貝語網校,播放音樂時,離手機近的人聽不到聲音,但離手機遠的人卻聽不到聲音。手機可以聽到聲音。 “一開始我覺得不可思議,以為在附近就能聽到聲音。風大的時候,我們下樓做了實驗,發現真的是這樣的。”后來孫向凱才明白,這簡直就是海市蜃樓。原理有些類似。光和聲音都是波初中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題,波在空氣中會發生折射。選修課的經歷讓他對物理學這門能夠定期解釋世界的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孫向凱表示,接觸物理后,自己可能與作家理解世界的方式越來越疏遠。 “在作家眼中,世界可能是藝術性的、抽象的;但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充滿了法律。 ,一切都在按照規則運轉,不再散亂,這種感覺相當美妙。 ”
在導師李永樂看來,孫向凱是一個“內功深厚”的人。他介紹初中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題,一般來說,學習物理學有三個層次:現象、基于現象的理論、更基礎的理論。 “大多數學生都達到了第二層次,可以用理論來解釋現象,但我們總能根據這些理論找到更基礎的物理框架,他一直在尋找這個東西。”
“今年的試題難度被業內人士評為‘最難’,因此參賽選手的整體成績普遍偏低,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競賽主任胡繼超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孫向凱是一個性格謙虛、既善于自主學習又善于團隊合作的人。他舉了一個小例子。備戰復賽前,隊員們共同分享了物理知識的學習經歷。 “那時候,他已經被認為是‘大佬’了,一年級的球員在他面前都被認為是‘新秀’。但當其他隊員分享時,他總是認真傾聽;當他分享自己時,他是也很善于學習、吸收別人的養分。”
中國人民大學附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項目負責人蔡昉認為,孫向凱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除了個人的才華、勤奮和毅力外,早期七年的個性化訓練和人大附中深厚的人文關懷也幫助孫向凱養成了嚴謹的科學思維和非功利的冷靜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