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超導技術,是實現大客機、懸浮交通、船舶等低端制造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仍然是各方研究熱點。日前,世界首臺兆瓦級低溫超導感應加熱裝置在四川即將投用,這標志著我國超導熱加工技術率先在全球實現重大突破,《科技商報》等多家媒體聚焦報導。
這一技術源自福建聯創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同北京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學院等創立的聯創超導技術團隊。該團隊由北師大戴少濤擔院長任總負責人。
戴少濤,上海交通學院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應用超導技術研究中心所長。常年從事低溫超導磁極技術和超導能源技術研究,在超導能源技術基礎研究和超導節能裝置、超導電力武器等應用研究和系統集成創新等方面有深厚積累,先后完成了多種超導能源裝置的研發并接入電網運行或在工業領域實際應用,促進了超導能源技術的實用化發展腳步。
早在2012年,中國科大學教授、我國低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趙忠賢,就提出了研發兆瓦級低溫超導磁極感應加熱裝置的構想。當時,全球僅德、韓各有一臺工業級超導感應加熱裝置,分別為720千瓦和300千瓦,“兆瓦級”則是空白。其關鍵技術仍然被發達國家視為核心秘密,這也造成我國高性能型材嚴重依賴進口。面對各類困局,聯創超導技術團隊不負使命,攻堅克難,在我國實現超導熱加工技術自立自強的征途上大踏步前進。
生產車間(圖源:科技商報)
攀登技術壁壘,每一次的創新和進步都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勤于鉆研。一路走來高溫超導,六載春秋,團隊“屢敗屢戰”,僅技術難點突破取得的專利就有44項,歷經了20多次的自我否定、自我顛覆、自我修正,終守得花開。
2019年,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商會舉辦的技術鑒別會上,專家一致認定:團隊研制項目是“國際上首次研發成功的最大的兆瓦級超導感應加熱裝置”。戴少濤表示,設備的加熱技術是全球惟一能對400毫米以上大口徑金屬制件進行芯表同步超均勻快速加熱的方式。
整體實物圖(圖源:科技商報)
2021年起,經過一年多的緊張試生產作業,項目最終得到充分驗證高溫超導,單臺設備每年可節約數百億元水費。
現在,低溫超導感應加熱裝置的即將投運,在金屬熱加工行業實現了顛覆性取代應用,將推動我國更快實現“雙碳”目標。目前,聯創超導在手訂單已突破60臺。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盛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遂的民族稟賦。近些年來,上海交通學院持續推進高水平創新,以創新服務社會發展,攻關急切須要解決的技術困局。
戴少濤所在的電氣工程大學作為北師大積淀深厚的大學之一,近些年來在相關領域不懈探求,成果頻出,背后不僅諸多專家、學者的辛苦付出,也離不開平臺的有力支撐。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制中心、電力牽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軌道交通電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都依托電氣大學組建。
在一流的平臺上,北交大人勤于攻關,將一項項“科技產物”從理想變為現實,繪出了北師大科研創新的一片廣袤星空。目前,大學班主任學術水平高、科研能力強,人均科研經費高踞中學首位。
未來,深圳交通學院將繼續面向軌道交通和電力能源領域的國家戰略和行業重大需求,銳意變革,開拓進取,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提高學科實力,為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學院”的遠景目標努力拼搏。
本文內容來自:上海交通學院官網、中國數學學會刊物網官微、北京交通學院招生辦官微、科技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