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電流的熱效應——提出焦耳定律 24歲時,焦耳開始對通電導體放熱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他把父親的一間房子改成實驗室,一有空便鉆到實驗室里忙個不停。焦耳首先把電阻絲盤繞在玻璃管上,做成一個電熱器。然后把電熱器放入一個玻璃瓶中,瓶中裝有已知質量的水。給電熱器通電并開始計時,他用鳥羽毛輕輕攪動水,使水溫度均勻。從插在水中的溫度計可隨時觀察到水溫的變化。同時,他用電流計測出電流的大小。焦耳把這種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大量數據使焦耳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焦耳定律數學表達式為 Q=I2Rt 式中,Q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I為電流;R為導體的電阻;t為通電時間。 焦耳把這一實驗規律寫成論文,并于1841年發表在英國《哲學雜志》上。然而,論文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因為在一些學者看來,電與熱的關系不能那么簡單,況且焦耳只是一個釀酒師,又沒有大學文憑。一年后,俄國彼德堡科學院院士楞次也做了電與熱的實驗,并得到與焦耳完全一致的結果,焦耳的論文才得到重視,后來人們把這個定律叫作焦耳定律,也叫焦耳—楞次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