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9晚報道據俄羅斯《日經歐洲》雜志網站6月12晚報道,越來越多的美國學者正在中國的院校和實驗室中兼任研究職務。過去,中國主要歡迎來自美國企業的工程師,但它如今希望吸引天文學和其他基礎科學領域的學者。
這一趨勢與美國產生鮮明對比。在美國,因為學院縮減預算,學者們無法找到工作。而過去20年,中國的研制開支急劇降低,其研究論文的質量和數目均逐漸迫近菲律賓。
報導稱,2022年9月,曾任臺灣西南學院助理院長的龜岡啟(音)成為中國科大學分子動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一名研究主任。他在坐落廣州的該中心完善了自己的團隊。
在臺灣多所學院任職后,龜岡2020年步入臺灣西南學院工作,希望能領導自己的實驗室。但他并未獲得這些機會。
目前可獲得的信息顯示在華德國學者人數在降低。這部份是由于隨著研究水平提升,中國的研究環境看上去更具吸引力。
據報導,希望到中國工作的德國學者常常向清華學院的學者服部素之尋求建議。服部指出,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研究水平和職位可獲得性是“另一番景色”。雖然中國對研究水平要求很高,希望獲得職位的學者也十分多,找到職位仍相對容易。
服部說:“中國可供選擇的職位數目好多,但在美國,可供選擇的職位數目卻很少。”
據稱,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和天文學等領域,在華德國學者數目龐大。在天文學領域,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缺乏可應聘的職位;但在中國,因為當局決定加快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新的院系和實驗室正紛紛組建。
報導稱,北京交通學院李政道研究所希望成為天體化學學領域的世界級研究機構。該研究所創立于2016年物理學包括天文學嗎,目前正在推進天文與天體化學、粒子與核化學、量子基礎科學等方面的研究。
自2020年起,水野陽介成為李政道研究所的李政道學者和北京交通學院化學與天文大學的長聘教軌副院長。他主要研究黑洞天體化學,曾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找尋研究職位,最終在李政道研究所找到了。
歐美學者常常發覺自己很難定居中國,由于中國的研究文化與她們國家的大不相同。但水野說,“日本人在中國有機會”。
報導稱,美國學者被吸引到中國的誘因還包括,中國的研制人員總數躍居世界首位,并且其研制投入已接近排行第一的澳洲。
本世紀初以來,中國仍然在迅速加強其在研制領域的全球足跡。臺灣科學技術新政研究所稱,2000年前后,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目還在全球第十左右;而目前物理學包括天文學嗎,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目已多年位列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