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歷史#
《了凡四訓》是明朝知名思想家袁了凡先生給自己父親寫的勸誡書。
相信大多數人以前肯定都研究過自己的八字剖析,原先年青的時侯很著迷,研究了不少,相信我不過是無數普通中國人中的一員。千百年來,中國人最關心的人生問題,應當都是這樣兩個問題:一個是怎樣保平安,一個是怎樣獲得功名利祿。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許久曾經就了解到,簡略的3.7萬字,確實字字精典,即使那些年早已陸相繼續讀過五遍以上了,每一變都還是有不同的收獲。
全書包含了道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并被后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
“謙德之效”
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佛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羅列大量真實生動的例子,引述眾多先哲哲理,指出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法則。《了凡四訓》的價值,正在于把儒學、道家、佛教的思想,與相學風水相融匯,趕超了迷信的層面,弄成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生活哲學。
近來又重讀了一遍,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果然不虛,還是那句話,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主要誘因,不是風水、不是天秤、不是命數,而是一個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為。
生命是一段程序,你如何編撰,它就如何運行。信哪些,行哪些,便是哪些。干哪些,是哪些,便成哪些。
上天終究是公平的,不是看你拜不拜,而是看你實際做了哪些。最后,每位人都要為他自己的行為埋單。錢是買不來神靈的祈求的,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心念和行為里找到安心的路。所以講儒道佛最好的書,要修心!
摘錄書中最喜歡的一段:
‘夭壽不貳’,哪些意思呢?就是說短命和長壽是很主觀的二分法,當我們安靜的時侯,當我們渾然地投入生活時,哪有短命?哪有長壽?細細說來,假如我們對于豐足和匱乏不起分別心,這么,就可以在貧富方面樂天知命,不被貧富所忌恨。
假如我們對于落魄和成功不起分別心,就可以在尊卑方面迎合天命,不為尊卑所忌恨。假如我們對于短命和長壽不起分別心,就可以在生死方面得大自在。
人生在世,生死是最重要的事,勘破了生死,一切的順境和逆境都還能安之若素。
“我們對于命運的心態,應該是勤于寬松而又能安心等待。也就是說,是竭盡所能以后的放下。又可以說,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
每一個年紀階段讀過的書理解到的意思都是不同的講儒道佛最好的書,果然:假如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遇到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