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省第三批啟動中考綜合變革的8個省市,山東、江蘇、河北、遼寧、湖南、湖北、福建、重慶分別于2019年4月中旬宣布中考變革方案,均為"3+1+2"模式,從2018年春季入學的中學一年級中學生開始施行。
2014年9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考試招生制度變革的施行意見》,將“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投檔的考試招生模式”作為新一輪中考變革的主要目標。新中考取消文理分科,采用選科模式,賦于了中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可以自主決定課目組合。這樣的現實環境之下,怎樣科學、理性地做好選科成為每一個小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
這個變革方案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選科組合從之前的30余種,銳減到12種,具體組合如下:
二是,選考課目中,不僅化學、歷史兩科是以原始成績記入中考總分。其他選考課目仍采取等級賦分的形式。具體哪些是等級賦分?我們以廣東省的等級賦分制方案為例進行說明。
如果本次考試有1000位考生,小高、小中、小君出席了本次選考,她們的成績具體如下:
從以下卷面成績和賦分成績不難看出:原先小高和小中卷面相差35分,在賦分制下相差僅為21分,四人差別增大;小中和小君起初卷面僅差10分,在賦分制下卻相差了30分,四人差別減小。
賦分時采用的是部份人群進行等級界定,最后投檔時卻在整個中考人群中對比使用。不同的學科對比的人群不一樣初中物理必背知識,選不同事科的考生雖然賦分相同,其實際的學習能力與水平也有極大的差別。而這些差別與選考人群的總體水平有極大的關系。
新中考方案下,中學生選物理的人數為何沒有顯著降低?
賦分制的出發點是為了平衡各門學科試題難度不同帶來的總分差別。
然而因為再選課目中“化學”學科的特殊性——學習內容多、學習難度大,陜西省在今年步入新中考的初三年級中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部份普通中學沒有中學生選物理。
理由是:選物理的基本上都是學習大神,在新中考推行賦分制新政下,和優秀中學生PK要吃虧的。
“化學”一下子被推上風口浪尖,事實真的像網傳的那樣夸張嗎?記者進行了調查。
這是惟一能查到的物理考生數據,揚州2019年中考,物理考生占比是10.6%;四川選考物理的考生仍然在增長,主要是“等級賦分”導致好多中學生不樂意選擇物理。
于是有人這樣說:“3+1+2”的模式,把數學救上了岸,卻又把物理推下了水!
為何是物理?
2021年湖南正式采用新中考方案。按照新方案,中考總分為750分,課目設置“3+1+2”。其中,聯考課目為英語、數學、外語3門,不分文理,使用全省卷。選擇性考試課目為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中學生按照院校的要求,結合自身特長興趣,首先在數學、歷史2門課目中選擇1門,再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課目中選擇2門,其中,化學、歷史課目以原始分記入總分;其余課目以等級分記入總分。
新中考方案發布時,省教育主管部門曾解釋,2門再選課目采用“等級賦分”的出發點,是希望平衡各門課目試題難度不同帶來的總分差。但因為再選課目中化學學科與生物或地理學科相比,存在著特殊性——學習內容多、學習難度大,因而考生們選擇物理時普遍比較慎重。
“避開物理”的說法甚囂塵上,甚至還有網路剖析版本:選物理的基本上都是學習前輩,在新中考推行賦分制新政下,和優秀中學生PK要吃虧的!
多所名校選化學的中學生半數選了物理
針對“全省幾乎所有的普通中學為了保證升學率干脆不開辦物理學科,有的重點中學為了保證專科率在中學生選科時刻意誘導中學生避免物理”這一說法,記者專訪了全國多所普通中學,調查了在讀高中中學生的選科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避開物理”的說法似乎不靠譜。廣東省東臺中級學校主任呂建告訴記者,中學首選課目為數學和歷史的中學生比列為7:3。而選擇“物理+物理+生物/地理”組合的考生,占到了首選課目為數學的中學生總人數的七成以上。
在上海、無錫等地的多所著名小學,“物理+物理+生物/地理”的組合也達到了首選課目為數學的中學生總人數的五成以上。“在我們中學,物理老師的飯碗還是很牢靠的。”一位高中物理老師和記者調侃,“想要考進一流院校的重點學科,打好物理基礎十分必要。不然,進了學院都得給你輔導中學物理。”
某些學校確有“不學物理”現象
記者調查發覺,網路熱傳的“不開物理學科”現象,在一些生源質量中下的中學的確存在。“學校的5個數學班都是數學+生物組合,的確沒有物理。”一所普通中學的負責人坦承不諱地告訴記者,在中學開辦物理學科“意義不大”。
在某市一所小學,甚至發生過中學和父母由于分科意見不一而差點上演“全武行”的風波。據知情中學生介紹,中學在中學生選完科后編班,發覺有將近十位朋友選擇了“物理+物理+某一科”的組合,便企圖說服中學生更改分科志愿。“肯定不樂意啊,既然是分科,肯定是希望我們遵守自己的興趣和規劃來選擇,更即便我們的物理學得也不算差。為何我們不可以選擇物理呢?”這是中學生的看法。
中學的勸告甚至招來了中學生父母的交涉,但最終,中學以中考考分為由成功勸說了這種考生和父母,將“化學”改成了生物學科。“學校和我們說,不能只顧眼前,要看長遠,先考到專科,步入學院要緊。”
選物理會吃虧?不能矯飾!
■江蘇省寶應中級學校主任呂建
海門學校肯定是選物理的中學生多!這是中學的責任、擔當和情結,并不是說將女兒領進學院的校門即使“完事”,我們必須為兒子的一生負責。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關系女兒未來的成長和發展,也關系國家科技進步,所以我們的教育不能太矯飾,一味只看著女兒的分數。
開不開物理班,要看生源層次
■某普通生源中學相關負責人
我認為中學生選不選物理這件事,不能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在我們中學,沒有中學生選擇物理。這是由高考時我們招到的中學生生源層次決定的,并不是新中考方案帶來的改變。
對于我們中學這樣的生源來說,中考的首要目標是考學院,因而在學科選擇上肯定是高分優先,物理會給中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難度,分科時也沒有中學生主動提出來說要學習物理。
將來只看你的結業中學,誰會看專業?
■南京某中學高中中學生父母
其實我父親不厭學,但我還是會讓他選擇數學+生物+地理這樣的組合。做父母的肯定首先想的是考高分,你只有分數高了,就能考進更好的中學。將來就業的時侯人家用人單位都是先看中學的!看完中學才能看專業。兒子要是真的優秀,將來進了學院再補學物理都來得及。
更期盼“物理+物理”拔尖生源
■南京學院學工處副科長李浩
新中考方案施行后,各院校選考課目要求和邏輯關系愈發豐富,如北京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在首選課目化學的基礎上,另一門要求物理或生物。另一方面,按照選考課目指引要求,物理課目也成為更多院校優勢學科提出的要求。例如上海學院傳統意義上物理與生命科學類、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類,匡亞明大學保山科班、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也要求數學和物理。化學、化學組合的考生愈發適應院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一流學院更重視“物理+物理”組合
記者在統計數據時發覺,物理學科在理工科類院校學科中地位仍然牢靠。以北京學院為例,南大公布的選科要求中,專業首選課目為化學的占到了2/3,主要是傳統的理工類專業。其中要求數學和物理的專業超過總計劃的1/3。
而在西北學院,部份有顯著學科屬性的專業,如臨床醫學類、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三門對再選課目提了要求,即從物理、生物兩門中選考其中一門。
湖北學院11類專業中,有5類專業對物理有要求,占比45.45%。其中理科試驗班,包括生命、環境、化學與地學專業要求考生必須選考物理,占比約9%。
專訪中,權威專家介紹,物理是一門基礎學科,人類發展的第一個學科就是物理,制造的第一個物理物品是瓷器。
專家表示,物理學科已成為自然科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其在推進人類科技進步和生活文明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更直觀的大數據顯示,物理是雙門選考課目中要求必選占比最多的學科。假如考生選學物理,可以考取的專業達到27733個,囊括全部985、211高校的所有專業。
新中考選科必須考慮6大誘因
對于新中考,好多新初一的中學生和父母都是"一臉懵",尤其是選擇哪種課目組合,不曉得該怎么下手。而未來要讀哪些專業、報考哪所院校,都與選科關系緊密!這么,是選擇自己擅長的課目還是選便捷填志愿的課目?究其本質,我們得先了解不同專業對選科組合的要求,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是哪些。簡而言之,須要綜合考慮以下六大誘因,便能作出正確合理的選擇。
1.學科基礎
基礎好,相當于一個好的起點。選擇優勢學科,其意義不言而喻。中學生和父母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判別自己學科基礎的強弱。
1.分數。分數是權衡學科基礎的最直觀的數據,歷次考試平均得分叫高,就說明該學科的基礎較好。
2.排行。因為新中考采用等級賦分制,最終賦分分數取決于名次初中物理必背知識,因而排行也是評判學科基礎的重要根據。排行不應局限于班級或中學排行,最好還能參考全市(區)乃至全國的聯考排行進行判別。層次越高,范圍越廣,其參考價值越大。
3.知識把握程度。可以按照平常學習情況或試題剖析,從各個知識點的得分率或正確率來看,知識把握的越全面,學科基礎越牢靠。
建議:因為分數可能受試題難易影響,排行可能受區域水平影響,知識把握程度可能受主觀臆測影響,以上三個方面須要綜合來看,不能片面剖析,才才能對學習基礎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判別。
二、提升空間
學科基礎代表的是現實狀況,提高空間則代表未來可能,它是學科后到中考前,影響學科成績變量的關鍵誘因。有些朋友在個別學科上似乎基礎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三年后超過其他人。判定學科的提高空間主要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方面。
1.學科潛力。潛力即為表現出的能力。一名中學生的學科潛力是很難直觀判定的,只能通過一些特殊情景下的表現,進行模糊判別。潛力越高,其提高空間也就越大。
2.學科能力。學科能力可以進一步分析為學科核心素質,是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產生的,包括思維轉化、邏輯推論、人文素質等等。假如具備該學科所須要的核心素質,這么在學習過程中會更易理解吸收和靈活應用,提高也會更快。
3.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學習方式、方式、節奏等,是中學生在中學、初中這9年學習過程中逐漸累積產生的。不同的學習習慣應對不同事科,其學習效率也是不一樣的。
建議:因為提高空間存在太多隱性誘因,不能主觀衡量,建使用權威的測評系統進行檢測,參考客觀數據進行剖析。
三、興趣傾向
做感興趣的事會讓人心情愉悅,選擇有興趣的學科進行學習,除了可以提高學習動力,極大程度地降低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偏科、怠惰等負面誘因,有時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出奇療效。
興趣傾向似乎表現地較為直觀,但有時侯很難正確掌握,由于會影響判定的干擾誘因太多。例如一名中學生喜歡數學,平常也會花更多時間在數學學習上,但這并不能表明他的興趣傾向在數學上,很有可能是他在數學上有一定的優勢,還能時常考高分或受老師夸獎,才能更專注于化學。
建議:興趣傾向的評定一定不能太過主觀,或盲目聽從中學生自己的判別。中學生和父母應當多了解一些有關興趣傾向的知識,如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等,同時還可以利用一些興趣測評的道具、游戲、測試等,幫助自己更確切地判定興趣傾向。
四、大學要求
對于新中考變革施行地區,各學院會發布各專業關于課目選擇的要求,惟有根據要求選擇了必選課目,中考時才會補報該專業。這是中學生和父母必須了解的。
不同專業對于課目選擇的要求不同,有的專業要求考生必須選考某一門;有的專業要求考生在某兩門課目中任選一門;有的專業要求考生在某三門課目中任選一門;有的專業要求考生某兩門課目均須選考;有的專業要求考生某三門課目均須選考;還有部份專業不要求選考課目。
建議:學院要求是選科的硬性參考條件,中學生和父母一定要把握確切信息,著力按照學院發布的要求進行選科,萬不可憑經驗主觀臆測。例如,好多學院的心理學會要求選考數學,由于心理學注重邏輯思維能力,指出數據的檢測、統計和推論。假如中學生和父母想要考取心理學,卻未了解心理學的學科要求,很可能因而做出錯誤決策。據悉,不同學院在相同專業上的選科要求或有差別,這一點也能忽視。
五、專業選擇
新中考變革的一大要點就是指出專業重于學院,為此,惟有正確選擇專業,就能算得上真正意義的正確選科。專業選擇對于選科的影響,不僅考慮上一條的學院要求外,還要考慮學院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小學所把握的學科知識,是中學生學院學習的重要基礎。好多專業,對于小學學科知識的要求非常高,倘若未把握好相應的基礎知識,這么學院學習便會很費力,乃至掛科,甚至出現轉學重新出席中考的案例。新中考實行早期,廣東、上海考生由于防止化學,也讓學院院士們非常惱火。為此,選科首先要選專業,與所選專業有密切關聯的學科是首選的考慮對象。
建議:考慮專業與中學學科的關聯,一定要根據專業的學院課程內容,不能主觀臆測。據悉,一個專業類的不同細分,其關聯的學科會有差別,不可一概而論。諸如醫學類專業,大部份中學生和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物理和生物,但其西醫學技術類方向,如醫學影像技術會更看重化學。
六、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可以算作專業選擇的衍生,是在專業銜接基礎上更長遠的考慮誘因。如今已不像先前那樣,學院結業了才考慮就業問題,好多父母在K12階段便開始為兒子規劃職業發展,好多小學增設生涯規劃機制,全省各地關于生涯規劃的課程、講座也比比皆是。職業規劃是生涯規劃的重要一環,小學生注重職業規劃是很有意義的。
建議:職業規劃須要多了解職業信息,最好能提早接觸職業體驗,讓中學生對職業有更清晰、更客觀的認識。不正確或片面輕率的職業認知,除了不能實現職業規劃的意義與價值,反倒可能導致愈發嚴重的后果。
總的來說,以上六大誘因是一個整體,應當綜合考慮,不能簡單憑證一誘因判定決策。據悉,以上剖析都是立足于選科而言,實際上六大誘因彼此之間存在著互相影響的關系。諸如,專業選擇與職業規劃密切相關,學科基礎、提升空間、興趣傾向也是專業選擇的重要考慮誘因之一。
中學生和父母在選科時,要本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心態,多方面了解、向專家咨詢,獲取專業建議,防止走彎路。
想上“雙一流”(985/211)有沒有所謂“最好的組合”?
2019年4月,廣東、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這8個省份發布了新中考施行方案,即“3+1+2”模式。
目前,山東、河北、湖南、湖北、重慶、福建、遼寧、江蘇8個省份公布了新中考選科要求,供出席2021年普通中考的中學生選科時參考使用。
通過對各市選考課目要求的剖析對比,下邊按照廣東、湖北、湖南和廣東四省選考課目組合的相關數據,瞧瞧哪種組合更優。
(以下部份素材、表格數據來始于河北招生考試網,四川新中考陌陌公眾號,特此謝謝)
哪些是“3+1+2”?選考課目有什么組合?
先給你們簡單說一下“3+1+2”模式和選考課目。
其中,“3”為全省聯考課目英語、數學、外語,所有中學生必考;“1”為首選課目,考生須在小學學業水平考試的數學、歷史課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課目,考生可在物理、生物學、思想政治、地理4個課目中選擇兩科。
理論上來說,選考課目共12種組合:
“3+1+2”模式下首選課目整體情況
在“3+1+2”的模式下,首選課目選化學或歷史決定了考生未來選擇專業的大方向。從四川、湖北、湖南和廣東四省的數據來看,首選數學的考生可選的專業范圍要小于首選歷史的考生,而接近一半的專業(類)沒有明晰的要求,選擇數學或歷史均可。
那個選考課目組合可選專業最多?那個最少?
從表格數據來看,在首選課目確定的情況下,“化學+政治”的組合符合更多院校專業所需學科知識,而“地理+政治”的組合可選擇的專業(類)最少。
3門均有限制
有些院校對于3門選科有明晰的要求,以四川為例,上海醫科學院的臨床專業就要求考生必須選擇數學、化學和生物。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對于三門選考課目都有要求的專業總量并不算多,但考生在報名的時侯要非常注意,尤其是對于上述高校和專業意向度比較大的。
以廣東為例,重點看一下那些有限制的專業類型。
醫藥類、農學、園林類為主的專業要求考生必選物化生這一組合;
新聞傳播學類、語言類、管理類專業要求考生必選史政地;
青海農牧大學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以及青海學院的地質學專業要求必選物化地;
長春理工學院的園林專業要求必選史生化;
平頂山科技大學的貨運管理專業要求必選物政地。
(985/211)院校有“最好的組合”嗎?
上文剖析了全省院校各選科類型的排行情況,這么“雙一流”(985/211)院校也是這么嗎?先看一下數據!
表格中,排行這一列是985&211院校各選科類型可選專業(類)個數的排行情況,而總排行是指全省院校的排行情況。
對比這兩列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首選課目確定的情況下,“化學+政治”的組合符合更多985&211院校專業所需學科知識,這點和全省院校整體的情況一致。并且,當首選課目為歷史時,“地理+政治”這一選科組合卻并不是可選專業(類)最少的,反倒“化學+生物”這個組合的可選范圍最小。這也說明了985&211院校在偏人文類專業,對于“歷史+地理+政治”這一組合認可度要比其他高校高。
本文素材來始于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力人所有,由中學學習資料精選(ID:)編輯整理。本公號刊登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